# 14 如何合理利用高三的碎片化时间?
时间向来是高三最宝贵的资源,纵使过程中时不时会有同学复习遇到困难于是想着“干脆快点高考得了,早死早超生!”可事实上真正盼望高考快来的同学少之又少,更多人普遍的焦虑恰恰是高考来得太快、剩下的时间太少而自己还没有复习好。其实考试总是这样,无论你准备得多好都觉得不够。于是“能有更多的时间”成了高三学生普遍的共同期待,这篇文章将教会你如何让一天多出足足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秘诀简单又清晰——“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学习”。
# Part1 把没用的用起来
# 01 从 0 到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不知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和我有过一样的困惑“每人每天不都完整地把 24 小时用完了吗?能去哪里挤呢?”后来我们才知道鲁迅先生说的是把琐事的时间挤出来用在工作上,于是又有了“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罢了。”
那反过来问自己两个问题“每一天是否还有时间可以挤压?”“是不是已经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作为高三学生,这两个问题的理想答案你和我一样心知肚明,但你距离理想答案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却只有你自己知道——不要自欺欺人更不要怕否定过去的自己,所谓成长就是不断觉得过去的自己是傻 x 的过程。
所有人都想有更多的时间做更多的事,各种时间管理方法大行其道都希望把时间效率提高提高再提高。“番茄工作法”“GTD”固然都是有用的方法,可结果往往不及预期,那使用这些时间管理法到底能把效率提高多少呢?5%?10%?研究表明很少有人仅通过时间管理技巧便能把效率提高 20%以上。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不那么困难却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呢?答案就是发挥碎片化时间的巨大威力。
所谓用好碎片化时间顾名思义就是发掘生活中原本被你忽略所以不产生任何价值的短小时间段并把他们高效利用。所以,人们常说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把已经用起来的时间用得更好,这是效率从 80%到 90%的进步;而“利用碎片化时间”则是把你从未用过的时间用起来,这是效率从 0%到 80%的进步。
“好到更好”和“从无到有”相比,你觉得哪个更容易、哪个效果更好呢?
# 02 时间去哪儿了?
当我们把生活中的碎片时间稍作整理就会发现我们每天真的在无意中浪费了太多时间。回忆回忆平日你漫无目的刷手机、和同学有一搭没一搭吹牛、头脑一片空白发呆的时间吧。其中有你容易意识到的,比如上学等车花掉 5 分钟,食堂排队花掉 10 分钟、课间吹牛花掉 7 分钟,放学等人花掉 5 分钟.也有你不容易意识到的,起床穿衣磨蹭花掉 5分钟,午睡赖床花掉 5 分钟,睡前看手机花掉 10 分钟.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结果都一样,进步停在了原地时间却不曾为你停留。
只要你愿意在一天中时不停刻追问自己“这段时间我能否用起来?”然后做好时长记录,晚上回去一定大吃一惊,所有碎片时间加在一起保守估计会超过一个小时。整整一个小时我们几乎什么都没做,结果当然就是失去了不少,却没有得到什么,实在可惜。
# 03 何去何从?
知道了碎片化时间藏在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缝隙里并且数量巨大,要想用好它还得知道应该把这些时间用来做什么。
有研究表明频繁切换任务会让效率下降,这告诉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而最好的工作总是在进入状态之后完成的,未进入状态前的效率低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并且而且对逻辑深度要求越高的工作进入状态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仅有 5 分钟,人们更倾向于去背一两个单词而不是做一道数学题,因为背诵几乎不用逻辑所以很快就能进入状态,5 分钟能有 4 分钟的效果,而数学不仅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繁复的计算,5 分钟常常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为了发挥碎片化时间应有的作用,选择考虑并筛选学习任务的逻辑深度无疑是必要的。我们把学习任务按照逻辑由浅到深可以分类为:记忆背诵类 - 复习巩固类 - 简单推理类 - 复杂逻辑类;记忆背诵类指的是像语文默写、英语单词、作文摘抄一类只需背诵掌握的内容;复习巩固类指那些抄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的结论、推论、注意事项以及那些已经完成仔细订正只需定期回看防止遗忘的错题;简单推理类既可以指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也可以指那些仅仅花几分钟就能完成一道的选择小题;至于复杂逻辑类,说的是那些只要时间小于 10 分钟你连笔都不想动的复杂题目。
有了对任务的逻辑深度分类,接着我们对应学习内容的分类再把碎片化时间做个简单划分,小于 5 分钟的碎片时间称为“超级碎片时间”、5-10 分钟的称为“普通碎片时间”。最后为了帮助我们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以保证碎片时间的高效利用,我们将不同类型的碎片时间和不同类型的任务完成匹配——“超级碎片时间”时间最短应该用来完成逻辑最浅、进入状态最快的“记忆类”和“复习类”内容;而“普通碎片时间”稍长,用来完成“简单推理”就是不错的选择。
# 04 行动
行动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具体应该怎么干?其实没有那么多怎么干,简单来说就是干就完了!你要做的无非是时刻追问自己“这段时间我能否用起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花两秒钟给这段时间分类,是“超级碎片”还是“普通碎片”?然后选择与之碎片类型相对应的学习任务立即去做即可。
过程中有一个小建议能让你做得更好——“尽量减少选择”,它解决的是大多数人在“碎片化时间利用”上由于未曾注意过所以经常掉进的坑。所谓“尽量减少选择”是指你要以周为单位提前安排好这一周“记忆背诵类”“复习巩固类”以及“简单推理类”三个大类具体的学习任务,建议每类每周只安排一项具体任务,比如这周“记忆背诵类”就只背诵语文的古诗词的前 10 篇、“复习巩固类”就只复习数学小笔记本上关于数列和三角函数的重要结论、“简单推理类”就只完成生物的非计算类选择小题。
安排好任务之后把每项任务可能用到的材料(比如必背文言文的缩印合集、记录数学结论的小笔记本等等)放在最容易被你拿去的地方甚至干脆就可以随身携带。接下来的一周一旦有了零碎时间你就不需要再为选择产生任何犹豫,直接去完成提前安排好的与碎片类型契合的具体任务就好。如此提前计划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临时选择学习内容造成的时间浪费,毕竟选择和切换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相信你也一定不想把原本就只有 3 分钟的时间碎片浪费一半去纠结到底该选择做什么,这样的结果几乎总是因为剩下的一分半钟时间太少结果 3 分钟过去啥事儿都没做成。
真正高效的流程应该是:花 1 秒钟意识到现在是可利用的碎片时间,花 3 秒钟完成碎片时间类型和对应学习任务的匹配,花 5 秒钟找到提前计划好的学习任务所需的学习材料,立刻开始。如此指哪儿打哪的高效背后不仅仅是 10 秒和 90 秒的差别更是“快速进入状态所以真的有收获”和“碎片时间不好用,用了也没收获,那以后干脆不用了吧。”两种本质的认知差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要用好平日里看似不可掌控的零碎时间其实是有办法的,但很多时候真的去干比明白怎么干还要重要得多,而坚持去干又比单纯去干重要得多。任何宝贵的价值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方法不过是“敲门砖”,人人捡到都能比划两下,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让时间成为你专属的“护城河”,时间不可作假所以这“河”才非人人都能跨过。
最后希望你能明白一个道理——今天你在碎片时间上比别人多出的 30 分钟也许不会在下一次考试中体现出来,但请相信“任何积累上细微的差异终将在时间长期的放大作用下被所有人看到。”
# Part2 把用过的用得更好
# 01 “15%规则”
通过把没用的时间用起来,我们完成了从 0 到 1 的变化。落实完上面的行动建议你每天将实实在在比别人多出 1 个小时。但开篇我说的可是一天多出 2 个小时,到底是我在骗你还是这文章就是彻头彻尾的标题党呢?别急,接着往下看,3 分钟让你每天再多出 1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
在理财领域有个很有意思的经验叫“15%规则”,说的是“如果月初把收入的 15%存起来,其实不会对你的生活质量产生可感知的影响。”这里有三个关键,其一在于 15%比例不能过高,否则连饭都吃不起了生活质量必将受到影响;其二在于一定要月初就把钱存起来,是“月初拿走 15%,剩下的时间只花 85%”而不是“尝试只花 85%等着月末剩下 15%存起来”,看似区别不大但后者的结果大家都清楚,往往是钱被花得一干二净,存钱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最后,钱存好了你就当丢了,后面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动用这笔资金。
这个规律之所以存在原因其实很好理解,在不对资金进行限制时,剁手党总会无意识地进行许多不必要的消费。所谓不必要就说明这些消费原本就对生活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省下这些钱,日子照过不误。
可理财归理财这跟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15%规则”不仅可以用在理财上,在时间管理上同样有用武之地——“把做一件事情原计划时间的 15%在一开始拿出来做其他事情,仅用剩下 85%时间不仅一样可以完成任务,而且任务完成的质量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背后的道理也相通,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拖延党总会无意识地浪费一部分时间,这些时间原本就对任务的完成没有显著影响,省下他们任务照做不误。
# 02 提升效率的科学方法
有了这个思维,往后凡是预估需要花费 30 分钟以上的学习任务都不要着急开始,先用15%的比例计算出可省的时间。然后你会发现这部分时间往往就恰好满足第一部分我们为零碎时间设定的标准,那先按照零碎时间的处理方式把前 15%的时间用来完成提前安排好的零碎时间任务。“可省时间”用完后再开始原计划中的长时间学习任务,并严格要求自己在更紧张的状态下赶在原计划时间结束前完成任务。
你不妨大胆猜猜结果如何?你几乎毫无例外都能既高质量完成零碎时间的内容也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原计划的长时间学习任务。就算你说 15%的比例太高也没有关系,这个比例你可以自行调整。关键在于过去的你总在困惑“到底哪里可以再挤出时间?”而我真正想告诉你的就是“基于 15%规则的先斩后奏的确是你从海绵中挤出水的好机会。”
只要你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哪怕用 10%作为标准进行推算,每天学习 10 个小时,10 小时*10%=1 小时,如此你又实打实地从密集的时间安排中多扣出了整整 1 个小时的学习时间。前后两个部分合在一起,如果没有算错,一天刚好不偏不倚多出了 2 个小时。
“努力和付出的确不能保证你取得更好的成绩,但要想更好的成绩努力和付出却总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人可以否定更多的时间投入利好于取得更好的成绩。既然现在你们已经拥有了每天比别人多出两个小时的法宝,那你们也就应该拿出 120%的信心去面对高三的挑战了,多说无益,我们结果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