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如何保证假期在家静心学习?
现在我常会听到别人说我是自律达人,但曾经的我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过去困扰我很久以至于现在都依然记忆犹新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己只要一放假回家就做不到高效学习了呢?高三的每个假期我总是一边满怀欣喜一边无比期待回家后学到昏天黑地上演弯道超车的戏码,可结果却常常是大包的书被我背回了家最后又原封不动背回了学校。至于所谓的弯道超车几乎从来没有过成功的迹象。在学校里我明明已经是个相当拼命的人,为什么仅仅是换了地点,完成学习任务的难度就直接变成了不可能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任何与高效学习有关的问题本质上都是专注力的问题。”回到家因为面对了更多的诱惑和影响,专注和投入的确变得更不容易。好在有关“如何快速专注”这个问题上一篇文章已经给出了普适的建议,他们不仅适用于学校也同样适用在家里。那这篇文章正好可以当做前一篇文章的补充,针对“在家里”这个特殊场景提供三个新的方法帮助大家将假期在家的专注做得更好,但方法中涉及的思维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在家学习”,我相信整个高三都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 01 在家的心法
正如上一篇文章所说,但凡谈论方法最重要的事情是讲清楚方法的核心逻辑或者贯穿始终的心法,这是后续一切行动的出发点。针对在家学习这件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 —“我要持续学习,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这里的顺序非常重要,不是“我回家了,但我还要学习。”而是“我要持续学习,只不过换了个地方。”看似差别不大的两句话对人但影响其实天差地别。
人类语言的表达顺序会反映出心中对事物重要性的排序,而重要性的排序又会在潜意识中影响人的行事逻辑。这意味着当我们把回家放在前学习放在后并在中间加上一个转折关系时,潜意识会觉得回家才是真正的要紧事。因此到家之后我们理应放松、理应吃喝玩乐、理应睡到自然醒,这些不正是上课期间我们对回家的幻想吗?既然它那么重要现在又有了机会,让它自然地发生才符合人性。可如果我们把持续学习放在前回家放在后,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学习,遇到问题怎么解决等问题自然而然就被排在了潜意识里更高的优先级。我们不奢求潜意识能帮我解决这些问题因为解决问题是我们后面需要主动去做的事情,只要被潜意识主导的本能不把我们往歪路上带就已经很好了不是吗?
心理学很早就证明过其实我们的每一次思考和说话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每一次用正确的语言顺序提醒在家的自己都相当于一次强烈的自我认同和思维强化。如果你希望拥有一个高效的假期,如果你希望在家也能好好学习,我会建议你把“我要持续学习,只不过换了个地方。”这句正确的话记在心里并时常自我提醒。这个小小的改变也许并不能让你在家学习的效率有多么显著的提高,但却能帮你把在假期全然放飞自我导致最后一点都没学习的最差结果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不到 1 秒钟的坚持便能抵御假期崩盘的最大风险,显然值得一试。
# 02 实验思维
被别人说成是自律达人,这的确是对我莫大的褒奖但也确实有不对的地方。我并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自律而仅仅是在把很多东西想明白后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已。对于如何在家学习?如何排除外界干扰?如如何在家静下心来?这些问题,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方法的话,我会首先推荐“实验思维”这个思维模型。
“实验思维”简单讲就是任何想提高做事效率的人都应该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是负责执行的自己,称之为“行动自我”。一个是在实验室里当科学家的自己,称之为“科学家自我”,两个自我并非全无关系,因为“科学家自我”做实验的对象正是负责行动的“行动自我”。
这个思维模型的关键在于“科学家自我”主管理性和思考,时刻对“行动自我”进行观察、分析、指导、并不断对“行动自我”的行动提出调整建议。“行动自我”则基本可以认为完全没脑子,除了细心听取“科学家自我”给出的行动指导外剩下的唯一使命就是拼命行动。所以两个自我的配合简单概括就是——上层决策,下层行动。而这个方法的之所以有效也正是因为把做决策的自我和行动的自我完全分开并各司其职。
为了避免过于抽象,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思维的妙处。假设放假在家的你原本决定每天6 点起床,现在闹钟响了你却睡得正香,所以听到闹钟你的第一反应是:“好烦,为啥闹钟又响了?手机在哪?我要赶紧关掉他然后继续睡觉!”这种想法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让意识不清楚的你随手就关掉了闹钟然后一觉睡到了 10 点半。但仔细想想,哪怕就是在你关掉闹钟的前一刻其实你脑中也依然有那么一丝残存的意识在告诉自己“我是要早起的。”只不过赖床的诱惑完全压制了这个想法所以你最终还是关掉了闹钟。
而现在我希望你做的事情是,下次再遇到类似“是不是要起床”这样的决策时刻你就多问自己一个问题“那个负责理性分析的科学家这时候是怎么想的?”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一旦你提出这个问题,不仅“科学家自我”包括你自己都一定会意识到追求上进的自己其实是想要早起的。那么“为了一整天的学习效果,你应该立刻起床!”这就是“科学家自我”对“行动自我”发出的指令。
指令已经发出,行动自我应该怎么办呢?前面说过了,“行动自我”没有决策甚至没有思考的权利,他唯一拥有的就是无脑行动的权利,就像军队里低级军人对高级的命令令行禁止一样。那既然“科学家自我”都下令了,“行动自我”这个无脑执行者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刻排除万难直接起床,早起就这样做到了。
不可否认,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充满诱惑又千疮百孔的世界里。我们往往知道怎样做才是好的但就是做不到,因为我们实在太容易被身边的诱惑吸引而导致分心。之所以会如此,背后有一个极少被人察觉的原因就是因为“行动自我”在行动的同时还顺带完成了思考的工作。就像平日里辛苦工作的工人到了周末除了休息什么都不想干一样,“行动自我”由于一直在行动一直在处理问题这导致“行动自我”做出的决策总是更倾向于“舒适”和“安逸”,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
更进一步,由于“行动自我”时刻和现实世界里的诱惑和干扰纠缠在一起,这意味着仅靠“行动自我”其实原本就是没有办法彻底解决问题的。因为当你和麻烦、诱惑、干扰这些负面的东西处在同一层级时,你所谓的挣扎都不过只是低层次的纠缠而已。这就像下层阶级经常努力终生也无法完全解决当前阶级的全部问题,可只要他们有机会晋升到中产阶级,下层阶级的问题一瞬间就好像全部消失了一般——我们其实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和自己同层次的问题而只能应付,想要彻底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进入比问题更高的层次进行降维打击。——我们把“科学家自我”引入进来实际上就是通过引入更高层的自我来帮自己解决低层的问题。
“行动自我”依然在现实中面对现实的千疮百孔,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更高级的视角去对当下发生的一切完成冷静客观不带情绪的审视分析并拿定决策。因为“科学家”从来不和现实纠缠所以他总能轻松地告诉“行动自我”此时此刻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古话所谓“旁观者清”大抵描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而这个思维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我们其实是在完全没有第二个人介入的情况下轻松做到了“旁观者清”。
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实验思维”其实和前面关于“如何做到自律”的文章在核心思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谨慎决策-无脑行动”的彻底实践。而有了脑中的科学家这个概念和视角,相信能帮你更好地做出有关“做或不做”以及“应该做什么”的选择。一旦已经知道做什么,剩下的就是让“行动自我”不管不顾地疯狂行动,行动力有多高,这个方法的作用就会有多大。
明确了原理下一个问题是怎样通过这个思维提高自己在家的行动力呢?一句话——时刻提醒自己是在拿自己做实验。你并不关心“科学家自我”让你做的具体是什么事或者那件事情本事有多难,你只关心怎样才能让科学家想做的实验快速做成。换句话说,既然做成实验才是目的那么一切过程都不过只是手段而已。我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到什么地步,既然是做实验那就试试呗。
早起困?我根本不关心,反正我只想把科学家安排的自我实验做成,然后看看自己的行动力到底有多强,那起床就是了。不玩手机难?我丝毫不在乎,反正我只想把科学家安排的自我实验做成,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到底能有多自律,那放下手机就是了。再做一套理综试卷无聊?我觉得无所谓,反正我只想把科学家安排的自我实验做成,然后看看为了高考自己到底能有多拼命,那埋头继续做就是了。把做好每个小实验当成是比做事情更大的目标,或者干脆就把“我就想试试自己到底能够变得有多好”当成是一场终极的人生实验去计划去安排。
心中一旦有了更大的目标,针对小事情的行动调整自然就会发生。一名真正的科学家为了一个结果可能会埋头实验好几年,追求上进不信命的你如果连对象是自己的实验都做不成岂不是对自己的未来太不负责了吗?所以“实验思维”的核心其实并不关乎自律而是关乎选择和行动。生活由选择和行动组成,希望你脑中的“科学家自我”能给你正确的指导而“行动自我”也能果断行动,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其他地方。
# 03 尽量减少选择
在家学习之所以难是因为诱惑太多或者说选择太多。前面说过,“自律给我自由”是近年很火甚至被很多人用作座右铭的话,但首先我想问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自由呢?最简单的答案是——时刻都有很多选择。可自由其实有利有弊,它引出的最大问题是,因为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自己最应该去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称为“自由选择悖论”,深陷其中的结果就是无论你选择做什么都感觉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结果导致手上的事情根本做不好却永远对其他的选项跃跃欲试。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当然做不到静心,无法专注投入手上任务的结果就是到头来可能什么都没做好。
看似自由却被自由所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人的悲哀。但具体到高三的每一天,类似的有关选择的困境其实也有大量的体现:
- 早上闹钟响的时候你既可以赖床不起也可以立马起床;
- 早读你既可以躺下补觉也可以拼命读书;
- 中午你既可以速战速决解决午餐尽早投入学习也可以慢慢悠悠浪费大把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 上课你既可以走神开小差也可以跟着老师全神贯注;
- 下午你既可以尽快写完作业也可以拖延到老师收作业时抄抄了事;
- 晚自习你既可以复习今日所学也可以用两本杂志打发时间;
- 到周末你既可以选择只看一场电影作为调剂然后立马开始新一周的学习也可以放纵自己两个整天然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上下周的第一节课。
上面说的还是在有不少限制的学校里,倘若真的回到家我们所要面对的选择无疑会更加“变本加厉”地集中出现。所以你会发现哪怕在高三,我们可以做选择的情况也是繁多的,所以严格来说就算在高三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由的。可这样的自由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在可以选择的情况下,那些轻松但对自己帮助不大的选项总是显得更加吸引人。这导致很多人在做选择时最终都选择了让他们未来考得更差而不是考得更好的选项。比这更可怕的是,就算你意志力足够坚定选择了更好的选项,那些未被选但依然充满诱惑的选项几乎总会在你的脑中挥之不去,以至于直接影响你的专注程度,让你无法根本没有办法好好完成任务,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怎么办?你应该主动抛掉无意义的自由,减少自己的可选项,只保留对自己有意义的部分。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提前做好该做的选择,让真正需要做选择时的自己没有选择。闹钟响了?你只能起床。早自习?你只能好好读书。上课?你只能好好听讲。作业?你只能独立思考认真完成.至于在家时候的自己,你的确会遇到更多的场景但那也仅仅意味着你拥有了更多“只能”而已。
你也许会诧异这也算方法?不要着急,这个方法的关键不在于我强制你应该做什么,而在于你自己应该主动意识到,为了规避自由引发的选择困境,你应该把不好的选项提前删除而仅仅留下那些对自己有帮助的选项。这样的好处是,曾经的你面对诱惑需要选择A 或者 B,而现在只要你从一开始就不把诱惑 B 当成选项,那你就不必再花费精力做选择,而是直接按仅剩的选项 A 行动。并且因为选项 B 根本不在你的考虑范围内那么就算你已经开始行动诱惑也不会再干扰你,就是这么神奇。
这好比相貌平平的你如果暗恋着同班一位虽然相貌不算出众但却足够吸引你的女孩,由于你能看见自己和她在未来若有若无的可能性,那么她的一颦一笑都可能牵动你敏感的神经;可如果相貌平平的你暗恋的是远近闻名的校花,当你看见她成群结队的追求者中不乏比你优秀得多的男孩子时,你自然便在心中否定了所有与她有关的可能性。那么即使校花比你同班那位女孩漂亮很多,校花的一举一动往往也不太能掀起你心中的波澜。因为没可能所以你仅仅喜欢但其实根本就不在乎。
高三过程中的正确选择和诱惑的关系就像那位同班的女生和全校的女神之于你的意义。越长大越会明白,成长的残酷在于很多时候你应该选择最该选的而不是最想选的。我曾经见过一遇到校花就绕道走的男生,面对生活中的诱惑你也大可以用一句“我高三了所以我不配。”进行排解,你并非不配去做它而是根本就不配考虑它。当诱惑都不成为选项的时候,留下的选项就会是明确且持续的。
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我们依然用起床举例。以前的你在闹钟响起时心理活动是这样的“啊?闹钟又响了啊?我是再睡会还是立刻起床呢?好困啊,我还是再睡会吧.”于是你可能又浪费了宝贵的早读时间,不得不找理由搪塞在班级门口查迟到的班主任。而现在如果闹钟响起,你心里的活动应该变成“啊,闹钟响了啊?我是再睡会还是.滚蛋!我根本没有再睡会这个选项!高三的我不配赖床!起床是唯一的选项,起就完事儿了!”于是你猛地一下从床上跃起,早起成功!同样,上课时“要不稍微偷偷刷个微博再.滚蛋!你根本没有玩手机这个选项!高三的我不配玩手机!认真听课!”于是你把手机收起来继续听课做笔记,专注成功!假期回到家,老朋友邀约出门时“要不先玩个两天再回来逆袭?滚蛋!你根本没有出门浪荡这个选项!高三的我不配出去浪!任务还有那么多赶紧学习!”被骂醒的你果真没有出门,虽然悻悻但终归还是拿起了书.
如果你还想更进一步,其实你只用稍微花几天时间用心地去生活就能把高三一天 24 小时能够碰到的所有需要做选择的情况遇到个遍。你大可挨个去做出长期的最好决策然后把其他有可能影响你的选项直接从待选列表里删除,从此你就成为了一个因为没得选所以显得既纯粹又坚定的高三学生。
总结起来就是主动去识别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提前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长期选择并记住,尽可能减少自己未来值得思考的可选项,最后像特种军人一样令行禁止地念高三。苍天作证,不管你是在家还是在校,一旦把选项减少,“静心学习”做起来就是会比以前更加简单。要知道针对高考这样明确的目标,比起繁杂的选择人的精力更应该花在纯粹的行动上。
# 04 敢于在高潮时停下
放假回家后趁着刚放假的干劲努力一两天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却毁了不少同学理想中上进的假期。假期回家后你需要的不仅是某一两天的爆发式努力,更是长期可持续的稳定付出。
对于高三这种长期高强度的应考训练,大家都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那什么叫打持久战?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快速专注”着眼开端不同,长期可持续着眼的重点应该是事情的结尾。所以除了饮食规律,作息健康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技巧是要学会“敢于在高潮时停下”。
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相信每个高三的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某天你的状态特别好,作业完成得特别快,课外习题做得异常顺利,背书记忆也效率奇高.遇到这种情况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在当天多学习一会儿,因为好不容易因为状态良好体会到了学习的“爽”,谁不想抓住这个机会多学点东西呢?接下来,可能当天效率惊人的你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任务外额外再做一套数学试卷,做完发现依然精神抖擞状态良好,于是又开始做下一套物理试卷,物理之后依然神勇于是还想做化学.直到自己连续遇到难题苦思冥想得不出答案,直到你最好的状态在当天消失不见,直到临近结束时候你竟然又开始了自我怀疑。
趁状态好多学习这个想法固然上进但其实并不聪明,因为透支学习的快感严重不利于打好持久战。既然是持久战,收获对自己的认同和学习中的快感进而保持对战斗的正向期待就比多做几道题更加重要,因为前者会让你在第二天更想也更能用好的状态投入到新的战斗中,这种好状态的首尾相接显然对持续的学习意义重大。并且不难想象,如果你能带着“昨天我那么厉害,今天肯定也不差”的期待投入第二天的学习,心情愉悦、思维敏捷、投入专注显然都将更容易发生。反过来,既然要打持久战那么过程中的挫败和自我怀疑都必须极力避免,因为他们会让你对第二天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并且如果是在心情复杂甚至低落时开始学习,结果往往就是三心二意,漏洞百出,坐立难安,效率低下。而这又会继续导致你对明天的学习更加厌恶,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持久战的前提下,我们不仅应该更要敢于在“达到学习高潮时及时停下”,该休息就去休息,不要盲目耗尽好不容易得来的学习快感而应该小心呵护自己心中对第二天学习的期待。要知道“细水长流”四个字只是听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所以我们选择停下并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的开始——别怕浪费那一点点时间,要想打好持久的战争目光无疑要变得更加长远。
至此,我以假期在家作为基本场景并以静心学习作为核心目标,给大家介绍了几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技巧和思路。正如开篇所讲,这篇文章可以当做是上一篇“快速专注”内容的补充所以内容虽然适用于假期在家但却并不局限于此。相信如果大家如果能够从高三全局的高维度进行审视,一定会发现这篇文章几乎可以为高三的大部分场景提供思考的全新角度——角度有了,至于怎么用就看你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