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什么才是最科学的高三复习策略?

高中毕业两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高三复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复习本身。”这并不是一句重复的废话,因为这里提到的两次复习含义完全不一样。第一个复习指的是跟随老师的进度通过听课、练习、考试等手段完成对高考考点的掌握,而第二个复习指的是对已经复习过的知识点更多次的复习和巩固。

# 01 复习的重要性

就拿一轮复习举例,系统思维中提到的“方法习惯”“策略方向”“应试技巧”“学习能力”“知识掌握”几大板块都非常要,但如果你真的问我一轮复习时什么最关键,我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复习最重要并且得是科学的复习。”因为做不好复习,你的进度越快埋下的隐患反倒越多。

一轮复习作为跨度长达 200 天的全面复习加上速度快节奏紧一路向前不回头的特点,如果不养成规律科学的复习习惯,一轮过半就会出现一个无比棘手的问题困扰绝大多数学生:前面学过的我又忘了怎么办?这种困扰一旦出现便很难消失而且越是随着一轮复习的推进越是愈演愈烈。其实如果仅仅产生焦虑那倒还算万幸,不幸的是这个问题的出现经常会产生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大大降低二轮复习的效率。

我们知道二轮复习的核心在于“练”,也就是通过全面大量的刷题来快速提升综合的解题能力。能够做到这点的前提是你至少要对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基础的掌握。这个要求并不算高因为你并不需要掌握得多么深入而只需要做到全面即可,换句话说就是:题目不一定要都会做毕竟一轮的重点不在深入而在广泛,但答案中出现的知识点你至少要知道个大概,否则连答案和解析都看不懂你刷什么题呢?试想若是因为遗忘导致前面学过的又忘了,在知识体系漏洞百出的情况下候给你一张全面拉通考察的真题试卷请问你该怎么刷?做题 2 小时改错一整天,效率何在?又或者做一道卡一道,卡得多了心态索性也就直接崩了。所以别说取得好成绩,正常情况下可能连最基本的有收获都做不到。更有甚者还会因为被题目一再提醒自己遗忘过多而因此产生巨大的“想刷题但不敢刷”的恐惧心理——买了题不去刷是懒惰,买了题不敢刷这是什么?是绝望。

同样是二轮复习,一轮复习时做好了复习把遗忘控制在小程度的人刚进二轮很快就能进入状态,该刷卷就刷卷该查漏补缺就查漏补缺;而没有做好复习导致遗忘严重的人进入二轮后居然在高考临近的时候完全处于茫然失措进退两难的境地,想和大家一起刷题又刷不动,想另起炉灶回头补一轮又实在不甘心。总有人问高三的差距是怎么拉开的。看吧,就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做好复习这一点背后就可以是一骑绝尘与不进反退的巨大差异。

显然复习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一轮复习,之所以高三的复习会被分成一轮、二轮、三轮和冲刺就是因为每一轮复习都有自己侧重的要点,而前面进行过的复习在老师眼里都理应作为后续复习坚实的基础。所以复习之于每个阶段复习的重要性都在于防止大规模遗忘的出现给后续复习造成一筹莫展的负面影响。为了保证长期复习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你说到底要不要重视科学规律的复习安排?

# 02 科学的复习策略

正如下图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忘,这点从没有例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所以当你正在为遗忘心力交瘁却发现别人游刃有余的时候,不要去抱怨天赋的差距和上天的不公而应该去观察和思考他到底做对了什么居然让他在不被人察觉的情况下把遗忘的影响减少到了让你称羡的地步?换句话说,只要接受了“每个人都会遗忘”这个事实,就不要再因为自己忘掉东西而懊恼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真正值得思考的是你到底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减小遗忘对学习的影响。

在“灯泡-电线模型”中我们提到无论是想让灯泡足够明亮还是想让电线足够粗壮最本质的做法都是将两个相关的灯泡频繁点亮。那么关于如何克服遗忘最简单的答案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有一个不那么靠谱的说法是人需要重复 7 遍才能扎扎实实记住一个新东西。我们先不管 7 这个数字怎么来的,至少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我们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形成良好的长期记忆。所以那些从来没认真复习过的同学,请不要再说自己记忆力差,你不是记忆力差而是懒。更进一步,有了科学的遗忘曲线作为指导,我们也就可以制定符合科学规律的复习计划了,而要做好复习规划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点:

  • ① 符合科学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在进行大规模人群调研后得出的普适性统计结论,表现的是人类大脑整体的运作规律。即使个体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大致依然符合曲线所示的规律。

  • ② 容易操作 高三是一个长期高压以至于容错性很弱的过程,任何挑战精力极限不可长期持续的方法都无法给成绩带来质的提升。

在充分考虑上述两个条件的前提下,我把自己原创的科学复习方法称为“遗忘表格管理法”。

# 03 遗忘表格管理法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科学家得出:想要保持长久的记忆,我们应该在学完一个新知识之后的第 1 天、第 2 天、第 4 天、第 7 天、第 14 天、第 21 天和第 30 天分别复习一次。经过上面七次规律间隔的复习刺激能最大程度地让知识从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达到不再轻易遗忘的效果。道理很明白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你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在上面规定的七次间隔到来时准确地提醒自己去复习也许是十几天前学习的内容;就算你做到了在该复习的时候意识到自己需要复习了,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天过去后你很难再准确地回忆起多日以前到底学过了什么,最终导致知道该复习却不知道到底应该复习什么。

为了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我设计了如下图的表格。

遗忘管理表格\

第一行左上角填入年和月,比如 2020 年 7 月,这意味着一张表对应一个月。整张表格分为 31 行(对应大月的 31 天),每一行表示一个月中的一天并附带唯一的“日期”和“字母序号”。“复习情况”栏由 7 个小方格组成,用于记录总计 7 次的重复复习完成情况,每复习一遍就在一个小方格中打一个钩,有几个钩表示复习了多少遍。中间的“今日学习”栏分 3 列用于记录当天学习后精选出来值得复习的内容,最右边“今日复习”栏分 7 格用于填入当天需要复习内容的序号代码。

使用起来很简单:

  • ① 每天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后,首先在“遗忘管理表格”中的日期栏找到与当天对应的行完成日期的记录,比如 2020.7.1 就应该记录在第一行。

  • 然后将当天学习后精选出来值得复习的 3 项内容记录在“今日复习”栏的三列当中,比如:1. 背诵 2019 年全国二卷英语作文范文 2. 数学数列部分“裂项相消”3 个经典例题及重要结论 3. 物理受力分析“整体法”的核心思想和注意事项

  • 随后将月份搭配当日对应的序号,如:7-a(序号前加上月份是为了避免复习日程出现跨月份的情况导致无法准确回溯定位复习内容)按 1 天、2 天、4 天、7 天、14 天、21 天、30 天的日期间隔记录在“今日复习”栏中作为后续的复习安排。

    • 完成记录后如图:

      完成记录后

  • ④ 复习时,建议固定每天用于复习的时间(如早上起床 5:00-6:00),首先查看“今日复习”栏中之前填入的需复习内容的标号,然后根据月份及字母序号找到过去对应的“当日所学”,完成复习,复习后在对应行“复习情况”栏中打钩记录即可。

举个例子:(为了说明情况,不重要的地方用 xxx 代替)

例子

参考上图假设今天是 7 月 4 日,你早上 5:00 起床开始准备复习,首先查看“今日复习”,看到共有“7-a”“7-c”两个序号,首先回看“7-a”找到其对应日期 2020.7.1 的今日学习,于是你先将 7 月 1 日“今日所学”栏中的三项内容复习一遍并打钩记录,然后对应“7-c”找到并完成针对 7 月 3 日所学内容的复习。

这样你就成功通过“遗忘管理表格”完成了符合遗忘曲线的科学复习。所以其实“遗忘管理表格”的使用并不复杂但由于文字表述本身比较繁琐的缘故可能给大家的理解带来了一些困扰,希望大家把上面的操作流程多看几遍以便熟练掌握。但仅仅拿会操作显然还不够,要想自己的“复习系统”长期持续运转正常,更重要的是重视方法使用过程中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 04 注意事项

  • ① 关于复习时间安排的提醒 学习新知识需要时间,复习旧知识同样需要时间。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复习的重要性,高三复习最核心的重点依然是学习新东西。考虑到整个高三超高的进度压力,用于复习的时间自然不能太多,否则因为复习影响了正常内容的学习肯定得不偿失。

    根据目前主流的研究,关于“学习-复习时间占比”问题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每天拿出20%可支配时间用于复习已学知识,剩下 80%的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是效率最高的时间安排。按一个正常高三学生的作息估算,从一天可支配的总时间 14 个小时里除掉 8 小时的课堂后一共剩下 6 小时可支配时间。按 20%计算,每天可用在复习上的时间大致在1 小时 10 分钟左右。所以往后你就应该在每天的日程中固定安排 1 小时 10 分钟的时间来用于复习已学知识。考虑到复习毕竟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所以不像学新知识一样对思维的连续性和专注度有那么高的要求,那么如果你能把每天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1 小时 10 分钟并不会给日常学习带来太大的负担。

  • ② 关于复习内容选择的提醒 和时间任务管理的思路一样,因为每天用于复习的时间有限加上个人的学习效率不可能无限高,所以每天给自己安排的复习任务必须有选择有限制。如果学过的所有东西都不加选择地纳入复习系统内那你就又犯了“任务列表法”任务安排得太多以至于根本不可能做完的错误。

    要想合理地安排复习内容,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复习不同于学习。复习时因为有学习时的思路和记忆,所以复习花费的时间肯定会显著少于学习花费的时间。并且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多以及对知识熟悉程度的提高,越往后重复复习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就越少,因此从首次复习到最后第 7 次复习每次所花时间总是以显著的趋势递减。其次由于每天的内容我们都会安排 7 次复习,这意味着在复习体系搭建完毕的后期几乎每天的“每日复习”栏都会有七个标号,也就是说你每天都需要回过头去完成不同 7 天对应任务的复习。

    • ①总时间为 1 小时 10 分钟
    • ②一天要完成 7 个不同日期的内容复习
    • ③复习的次数越多所花的时间越少

    将三个影响复习内容安排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我个人建议每天记录下的“今日所学”任务量应该控制在第 1 次复习用时 40 分钟就能够完成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方便大家制定复习任务,我们把第一次复习需要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需要花的时间比例考虑进去后可以得到,你每天记录下的“今日所学”任务量差不多应该是第一次学习他们时花 1.5 小时搞定的任务量。

所以要想保证复习系统的正常运转并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每天记录到“今日所学”中的内容不仅不能贪多而且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并非所有内容都要复习而是只有真正重要的内容才应该纳入到复习体系中。作为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将以下内容作为重点复习:

  • ① 纯记忆类 典型的就是单词、短语、文言文之类,这些东西依靠积累二字,如果今天好不容易背下来了结果长时间未巩固,那么下次你再遇到他几乎又是完全陌生的感觉。为了不让过去付出过的努力付之东流,纯记忆类的知识需要你细水长流地规律复习。

  • ② 知识根基类 典型的是数理化当中作为章节基础的核心概念、核心公式、核心结论等等支柱性内容。我们在吸收大多数知识时其实都经过了大脑里推导和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说哪怕很多细节我们已经记不清楚但只要能够准确的把握最核心的知识,我们其实依然是有一定概率通过在脑中重现基于理解的推导过程自行补充出来符合逻辑的细节要点的。

    但如果我们连一个章节中最核心最基础的东西都忘得一干二净,那我们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只能是大脑对整个章节彻底一片空白。所以就算细枝末节的东西我们一时半会没办法全部掌握,针对每章中那些结构性支柱性的核心内容你必须时常复习做到时刻心里有数,否则整个知识体系都将无迹可寻。

  • ③ 典型技巧类 典型的是一些重点题目中精妙的考法和解法。正常情况下,解题过程中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内容并不常有,如果你有幸遇见了就应该好好把握,尽可能避免遗忘。因为你不知道下次再遇到它会是在什么时候,甚至有可能整个高三都不再会遇到。

上面的内容选择建议只是我结合自身经验的抛砖引玉,你当然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不过请牢记我们的原则——保证单日选出的内容第一次学习时花费的时间在 1.5 小时左右。之所以对这个提醒如此执着是因为我见过很多每天给自己安排过多复习任务最终要么是每天花费在复习上的时间太多影响了新内容的学习,要么是因为安排的任务从来复习不完最后索性放弃了对任务进行科学的复习管理。作为深刻理解长期思维的高三学生,好方法能长期持续地用下去比短期爆炸式的效率提升对我们有更深远的意义。而对时间的严格把控正是维持整个复习系统持续运行的关键,请你一定留心于此。

在深入理解上面的复习流程和注意事项之后,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定要在执行过程中针对自己的习惯和特点不断对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当你觉得一天三项内容不合适那你就结合自己的情况修改为 2 项或者 4 项,如果你觉得复习 7 次时间花费过多,你也可以适当的减少复习的次数.学习方法原本就没有一定之规,只要你理解了底层的思考和逻辑,我相信你总能打造出专属自己的科学复习系统。

最后希望你能把规律复习的习惯坚持下去,这样以后所有因为不会复习造成的集体性忧虑就完全没你什么事儿。走着瞧吧,不用多久你就将在别人哀鸿遍野时体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到底是怎样的快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