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高三的成长在于高效的方法和长期的坚持,方法左右效率,坚持决定积累,少任何一个都是独木难支。本章我们主要介绍学习方法而这篇文章我们先说说有关找方法的方法。
# Part1 学习方法
# 01 关于方法的迷思
关于方法古话有“天道酬勤”和“书山有路勤为径”来说明努力的重要;现在有“比努力本身更重要的是努力的方式”来说明方法的重要。那方法到底重不重要?或者说有多重要呢?其他的人生阶段我不敢保证,但对高三而言,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学习方法非常重要,重要到足以决定你的理想能否实现的地步。”
当努力程度天差地别时,你只需做到比其他人更努力便足以超过大多数人。就算别人效率 90 分你的效率只有 80 分,可倘若他的努力程度只有 50 分而你却可以做到 90 分,那么就算效率低了 10 分,两项相乘你的 80 x 90=7200 分也比他 90 x 50=4500 分更加优秀。可针对现如今竞争已经激烈到只能用内卷形容的高三,你努力别人也努力,哪里可能还给你在努力程度上远超别人的机会呢?过去有句话说“凭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没到拼天赋的地步。”考虑到高考虽不是智商测试但当前的升学压力愈发高涨,我们应该面对的现实已经变成“当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已经拼到拼无可拼时,方法带来的效率差异将变得越来越值得被重视。”
那扪心自问,你是否已经有了足以应对高三一年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你应该怎么办?如果有,他们又是否足够系统?足够高效?足够科学?足够完善?这些既是这篇文章要回答的问题,也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 02 什么是先发优势?
“效果=效率 x 时间”—— 带来高效率的学习方法无疑越早掌握越好,因为越早掌握便有更长的让方法发挥作用。要早到什么地步呢?最好在高二进高三的暑假就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系统,这样等你真正进入高三便不必到处试错而是直接开足马力全速前进。
所以如果说这本书是写给高三的方法论合集那这篇文章就是书中唯一的例外,因为它不仅是写给准高三的文章而且还有另一个标题——“准高三的暑假到底能做点什么才能为高三做好准备?”倘若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已经高三也没关系,的确迟了一些但也并不算晚。因为这篇文章真正要解决的其实是一个高三早期的核心问题——“如何快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相信不管你现在处于高三的哪个阶段都能从与方法有关的讨论中有所收获。
# 03 最后的机会
为了让你有更强的代入感,假设你现在就是一名刚刚结束高二的准高三党。那么请问各位准高三们“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才把自己当做一名真正的高三党呢?”难道要等到每年九月正式返学上第一节数学课被题目难住的时候才摆正姿态吗?不要自欺欺人,你们的心里其实很清楚——在学长学姐写完高考英语试卷最后一个句号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是一名真正的高三党了。
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准高三的暑假到底能做点什么才能为高三做好准备?”有人告诉你多刷题,有人告诉你查漏补缺,有人告诉你好好调整状态.其实这个暑假你最该做事情有且只有一件,那就是“打造一整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系统”。因为提分的机会还有一整年但高二结束的这个暑假却已经是你们全面掌握学习方法、系统提升学习能力的最后机会。
很多人没有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上面的话其实是在说“准高三的你在暑假学了多少知识根本不重要,毕竟 30 天比起后面的 300 多天还是太短。真正重要的是你应该用这 30 天去掌握方法、提升能力让后续的 300 多天能够更加高效地持续学习。”对于掌握方法这件必须得好而且越快越好的事放在高三前的暑假再适合不过。
高三说白了就是一个不断学会知识点的过程,而方法其实是决定能否快速学会知识点的元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含义就是先把用于习得能力的元能力打磨好,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习得能力,总体来看效率更高。所以这篇文章严格来说并不算学习方法,而是关于找方法的方法。
# Part2 找方法
# 01 如何找方法?
不可否认网络上的确有很多良心分享的学长学姐,但网络也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和谐,各种借学习方法之名收割韭菜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找方法的第一个关键是筛选。更进一步“好方法并非是找到的而是尝试后改出来的。”每个人的能力差异决定了“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不管学长学姐的方法你看得多么热血澎湃,只要没试过你就无法知道这个方法是不是真的适合你。就算尝试后发现方法的确不错,考虑到个体特质的差异你也永远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对方法进行优化的机会。
基于这两个出发点,我给准高三们推荐一个聪明的策略,按照下面的思路你将能在暑假的 30 天里确定一整套完整、系统并且最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既然说起学习方法许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知乎,那么下面这套方法正好也可以教会你如何把知乎上的学长学姐“压榨”到极致——我给他取了个名字“30 天方法训练术”。
# 02 “30 天方法训练术”
给自己做一个 30 天的计划,把 30 天分为 5 天+20 天+5 天三个阶段,分别对应 5 天——“调研期”,20 天——“调整期”,5 天——“稳定期”。
# 调研期——集中、分类、有目的地阅读知乎上的学习方法
所谓集中是指高三一年用来找方法的时间有且仅有这 5 天,每天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找尽可能把所有好东西都搞来,5 天后就再也不找方法了。这样做不仅可以强迫自己用调研的态度把东西看进脑子里,避免微信推文看一篇忘一篇的尴尬;还会因为“集中有收获”相比“分散没收获”的巨大效率优势,让你在寻找方法这件事情上比身边的同学节约大把的时间。加上准高三的暑假还在高三适应阶段,教学慢难度低,恰好让你有时间可以用于方法的集中确定,若是到了复习中后期这个机会便不复存在了。
其次是分类,永远不要漫无目的地“刷”知乎,要想高效你得在短时间内分版块有侧重地主动查找并收集内容。这其中的差别大致相当于漫无目的地刷抖音和目的明确地进行关键词搜索,两者信息获取效率的差异显而易见。为了帮你更好地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知乎创作者我把知乎高三板块的学习方法按方向做了以下分类,几乎囊括了高三的你们需要关注的所有方面,按下面的关键词去搜索整理得到的就是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法系统。
# ① 学习方法类
“学习方法”包括复习方向、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具体技巧等一系列对高考起长期作用的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进行搜索:
- 一轮复习如何复习?(变体:300 天如何逆袭?)
- 二轮复习如何复习?(变体:100 天如何逆袭?)
- 三轮复习如何复习?(变体:30 天如何逆袭?)
- 怎么刷题?
- 怎么处理错题?
- 怎么防止遗忘?
- 怎么做好时间规划?
- 怎么培养专注力?
- 怎样做到自律?
- 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 …
# ②学科方法类
“学科方法”指某个具体的学科怎么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进行搜索:
- 怎样学好.?(其中的.代指数学、语文等具体科目)
- 学习…有什么技巧?
- 学习…有什么经验?
- …
# ③ 经历分享类
“经验分享”指作者回顾自己高三的历程,其中有关学习的细节常常富有启发,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进行搜索:
- 高三成绩能有多大提升?
- 你是怎么度过高三的?
- 高考逆袭的人有多厉害?
- 高三如何逆袭?
- …
# ④ 心态建设类
“心态建设”主要关注解决高三过程中常见的心态问题,道理论证或者现身说法都发人深省,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进行搜索:
- 如何处理心态波动?
- 如何应对各种模拟考?
- 怎样找到高三学习动力?
- 是什么让你在高三坚持下去?
- …
针对每一个话题都在知乎上找到相关的高质量文章你便在短时间内有的放矢地收集到了可以称之为全面的学习方法。换句话说,知乎能给你的大约就这么多。
最后是“有目的”,看知乎不是为了看学长学姐的故事而是为了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建议你在看文章的过程中找个本子把所有让你眼前一亮的观点和方法用条目的形式记录下来(1..,2..,3..)每篇文章整理 5 条内容就差不多了,东西太多你也很难全部用上。
做好上面三点,仅用 5 天你便成功在调研期全面收集了整个高三你可能需要的所有方法和经验。
# 调整期——针对反馈进行调整
中间的 20 天是 30 天策略的关键,上课或者完成练习时刻意使用收集到的学习方法,每天晚上固定半小时对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反思。
每天晚上临睡前思考下面几个问题“今天使用了哪些学习方法?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可以优化调整的地方?”然后对“偷来”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良并记录,力争通过 20 天的实践和改良完成“别人的方法”到“自己的方法”的转化。
# 稳定期——多次应用养成习惯
经过第二阶段的调整,方法基本定型,剩下 5 天开足马力尽可能多地反复应用已经固定下来的学习方法,如果依然有不满意的地方仍然可以进行微调,但这一阶段调整不是关键,养成习惯最为重要。
思路清楚了,下面看看具体做法:前 5 天每天花 3 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集中分类地查找阅读知乎上关于高三学习方法的高赞文章(5000 赞以上)。高质量文章一般篇幅较长,按每篇一万字计算阅读需要 20 分钟,一天可阅读 9 篇高质量文章,5 天一共可阅读 45篇文章。按照分类标准分配,针对每一个话题看完 3 篇即可,按每篇文章记录 5 条心得的标准,一个话题将有 15 条观点或方法。收集好学习方法之后,进行精简和删改,保证针对每一个细分话题观点足够丰富但核心方法尽可能少,因为“观点可以开拓思路,但方法太多则可能因为相互矛盾导致一个都用不好。”
接下来的 20 天把方法付诸应用,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多想想是不是可以用上前五天收集到的学习方法,只要能用上那就都用上。每天总结反思今天用了什么,效果怎么样然后进行评价反思和改良,并将每天的改进记录在本子上。等下一次使用场景出现就使用改良过的方法,如果依然不满意,则继续重复以上的优化过程。最后 5 天把优化后的方法反复应用养成习惯,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系统。照着上面的流程做,30 天你就能在全面的考察与对比之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03 注意事项
流程当然是简单的所以下面关于流程的提醒反而更加重要:
# ① 不要盲目听信各路答主
知乎上鱼龙混杂,部分答主为了营销编造动人的逆袭故事博人眼球。永远不要盲信答主的故事,你要做的只有从他的文字里获取对你有实际帮助的东西。首先看点赞数,点赞较多的(5000 赞以上)质量往往相对较好,虽然并不绝对但也算是一个可供参考的指标;其次是只看干货不看故事,因为干货有没有用你是能够分辨的,但故事却不能验证真假。
如果你不相信,我用两分钟就能教会你写出一篇高考板块的高赞答案——首先开篇编一个自己的提分经历吸引眼球,最好是像 300 分逆袭到 600 分的提分故事,再加入一些细节增加故事真实性,让别人一看“牛 x 啊!”;其次抛出个人对高考的观点,大意就是“高考不难”“高考有规律可循”“跟着我这篇文章走你也能提高很多分”之类,让你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哎呀!我有救了!”接着分学科讲学习方法,这一部分怎么写呢?根本不用写,抄就完事了。在知乎对应科目的话题下找几条学习方法,然后把表述方式改一改,把具体场景变一变,最好还能为每个方法取一个听起来很厉害的名字,最后加上几段自己应用这个方法的具体描述,接着得出结论“用好这些方法我提高了很多分。”总之就是各种搬运抄袭炒冷饭但却要让读者觉得“哎哟!学到了!学到了!”最后给广大学子灌点鸡汤“我行你也行”“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在意别人看法”之类的,一波煽情让你觉得“啊这个答主好贴心!粉了粉了!”全文结束。
如果认真考究,上面流程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可以编造的,比如提分经历,比如就读的大学,比如高考成绩等等。所以我真正想说的是“并非所有的答主都像你们想象的那么厉害。”有些人表现得厉害并非他真的很厉害而是他单纯就是想让你觉得他很厉害罢了。他自己不够厉害怎么办呢?还能咋办,演戏呗。针对这一点大家以后要多长一个心眼。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实也简单,就是拿出“只要干货为己所用,至于故事一概不听”的态度,立竿见影。
最后给你们分享一个简单易行的内容筛选标准,我把它称作“内容鄙视链”。将常见内容按有用程度递减可以做以下排序:思想-方法论-行动建议-经历分享-抒情故事。
- “思想”——最有用 能开拓思维并教会你如何思考,启发读者想明白道理进而自己指导自己下一步到底该怎么做。吸收一个核心思想常常就能给学习带来许多正向的改变,就像种子埋进土壤可以长出许多枝叶和果实,有思想的文字最能影响一个人。
- “方法论”——很有用 提供一整套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仅指出问题是什么还要分析清楚为什么,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做而且还要强调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当你有机会接受这类体系化的方法建议,只要坚定实践问题往往真的能够迎刃而解。
- “行动建议”——较有用 典型的是分条目地告诉你应该怎样,往往只罗列建议但不给深入的解释。这类建议的问题在于由于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该这样导致你要么记不住要么在该用的时候想不起来。结果往往是看了很多行动建议却由于缺乏实践导致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就像我常说的“明明知道正确但就是不去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没有真正意识到那么做的重要性。”
- “经历分享”——不太有用 就是用大篇幅记录自己过去高三的经历,这类文章的常见问题是信息密度太低。如果想从中学到东西,你需要在生动的故事描述里抽丝剥茧再精简提炼。用这样的方式去获取干货不仅累而且效率低,前面的三类哪一个不比这类强呢?
- “抒情故事”——几乎没用 典型的就是各种鸡汤,拉拉杂杂扯了一大堆,真的能帮你把学习搞得更好的东西几乎没有。诚然,在没有动力的时候我们的确需要一些热血和感动来让自己重燃斗志,但仅针对学习方法和策略而言,这类文字就是纯粹浪费时间。
标准明确后以后看东西你应该更挑剔一些,“这些内容属于哪一类?他的价值排序如何?真的对我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开拓了思想还是提供了方法论或者仅仅只是给了些行动建议?没用的话我是不是可以考虑去看更有用的东西?”进一步你也可以对文章的作者给出评价“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是一个方法论大神?或者说总能在行动具体建议上给出很多小妙招?要是仅仅就是个鸡汤作者那你还看他干嘛?”
知道有什么,你才能更清楚要什么;知道要什么,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内容和作者,果断抛弃不仅是对你自己的时间负责更是你作为一个读者原本就有的权利——入进脑子的东西将决定你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谨慎为好。
# ② 想找到最好的方法后才学习
最好的学习方法不是找到的而是用出来的。别人分享的方法对他有用并不代表对你有用,如果你连试都没试过那根本不可能比较出两种方法到底哪一种更好,连更好都选不出来,你怎么可能选得出最好呢?正因如此,一心想着非要找到最好的方法后才开始发奋学习于是整天刷知乎的人其实都是笨蛋,天天浪费大把原本应该用来学习的时间实在是得不偿失。
高考考的是知识点不是学习方法,做个学习方法的百科全书并没有什么用。其实“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压根不需要最好的学习方法,较好的方法就够用了。”千万别等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才全身心投入学习,你找不到的。一旦有了不错的方法就赶紧马不停蹄地去尝试去应用,然后争取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反馈和优化当中打造完成最适合你自己的方法体系。
你真正需要在意的不是某个方法到底是 95 分还是 98 分,而是高三一年用来全力冲刺的时间到底是 365 天还是 300 天。
# ③ 找完不再花时间
再强调一遍,经过 30 天的方法培养训练后你在接下来的一年都不再需要输入任何和方法有关的信息,你要对 30 天来找到并确定的学习方法有充分的自信。好的学习方法本质都是相通的,仅仅一年时间,知乎上压根不可能集中大量地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全新学习方法。对于这个判断,作为一个在知乎上写作超过 60 万字的答主我很有把握。
所以 30 天过后就不要再像身边的朋友一样每天分散地在互联网上为学习方法浪费时间,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多做几个题显然更有帮助。据了解,高三后期一个高三学生每天在知乎上会花费近 1 小时的时间。既然“他们渴望的都是你知道的”,我想你的时间应该省得悠然又坦然。
# ④ 方法用到发挥作用的时候
学习方法只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工具,不是逆天改命的秘密武器。你应该打消痴心妄想面对现实,世界上压根没有短期保证显著提高成绩的方法。因为高考是公平的考试,如果这种方法胆敢存在,那高考不就对不知道这种方法的学生不公平了吗?所以一个严格的结论是:任何方法想要发挥作用都需要你坚持长期使用,可能是 1 个月、可能是 3个月、可能是半年也可能是一年。那些三五天见成绩没有变化就赶紧换下一个方法的同学注定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因为每一次方法的切换都会经历漫长且低效的适应期,如果你总在换方法那意味着你将长期处于各种适应期的低效状态。
长期低效的你看着踏实坚持的别人效率由低转高,差距就这样造成了。方法都是好方法,只是效果来得没那么快。一旦你觉得某个方法适合你,就带着对它的笃信长期坚持运用直到它在你身上真正发挥作用为止。先让方法和时间做朋友,时间才会成为你的朋友。
# ⑤ 找文不如找人
阅读爱好者找好书不是一件容易事,他们的一个靠谱做法是:每当读到一本好书就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也找来看,结果发现找来的书大概率也是质量过硬的好书。就是说,一个靠谱的作者往往比某本书某篇文更有说服力。这个道理在找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凸显地更加明显,不仅因为靠谱作者的其他文章质量同样不低,更因为学习方法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体系化是他最重要的特征。
一个好作者常常不是写文章而是在活文章,因为他们写的总是他们相信过、经历过、做到过的东西。所以一个好的高三答主一定在他的高三把各种学习方法合理高效地嵌入过自己的生活。所以当他有计划成体系地进行文字分享时,他分享的早就不单单是方法本身而是他过去具体的生活。这意味着无论单篇文章多么精彩都仅仅是作者生活的一个点,你只有把他的所有分享全都读过并理解才能拼凑出他生活的全貌,也唯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复刻”他的生活。不要小看“复刻”这个词,其实“掌握学习方法”的本质就是模仿别人在不同情景下的应对方式,换言之就是“复刻”有过成功经历的学长学姐的生活。
其中有两个关键,第一个是“避坑”。学习方法向来不止为什么和怎么做,许多需要避免的坑和误区也同样重要。显性的坑尚能用注意事项的形式通过文字给出,但更多隐性的无法表达清楚的坑常常在无形中置人于死地。要想避坑,比自己摸索更好的办法是跟着前辈们已经探索出的安全的路往前走。既然曾经的学长学姐已经通过长时间的调整和优化走通了一条路,那完整偷师并“复刻”他们生活显然就是你最理想的选择。所以一旦你发现干货满满、条理清晰甚至创作自带体系的宝藏作者,踏踏实实把他的东西都看完并争取“复刻”他的高中生活也许是避免误入歧途的捷径。
第二个关键是“避免冲突”。同样是与“复刻”相关,我不建议你们把许多答主的内容随意拼凑。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方法和时间的矛盾冲突,比如 A 建议每天在数学上花 4小时而 B 却说在英语上花 4 小时才最高效,既然你一天并没有 8 个小时的自主安排时间那么 A 和 B 的建议自然就产生了矛盾。原本你既有机会“复刻”A 的高效也有机会“复刻”B 的从容,可“雨露均沾”偏偏就会让你变成“东施效颦”般的四不像,实在可惜。
学习方法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从一而终往往比朝三暮四效果好得多。记住!掌握学习方法的最高境界不是拼凑方法而是模仿一个比你更厉害的人。当你发现了值得模仿的对象请务必盯紧他并且很可能只看一个其实就够了。
# 04 初衷
在帮你们理清楚有关学习方法的核心逻辑后,临近文章结尾时我终于可以说,如果这篇文章旨在教大家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找方法的方法;那《高三突围》一整本书就是我从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出发给大家提供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仓库”。正如序言中提到的“除了知识点,关于高三的一切,看这一本就够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才努力让书中方法的覆盖全面而系统,问题的解决思想和策略并重。
我希望“30 天方法训练术”能帮大家把高三一年花在找方法上的时间从 300 小时压缩到 100 个小时;我更希望这本书的存在能让大家干脆不用再看知乎,有这一本书就够了,进而把 100 小时进一步压缩成 5 个小时。我相信,只要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努力做到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时的最好,那这篇文章以及这本书就能够成为你们“高效进步”的底气,也唯有如此才算是满足了我对自己的要求。
至此我们说清楚了如何通过“收集-整理-实践-优化”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系统,更了解了有关学习方法的提醒和误区。不管你是准高三还是已经高三,永远不要觉得时间还多,永远不要想着调整完再努力。每个人都有怠慢的权利,可怠慢的后果却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如果你的目光足够长远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去把方法体系搭好,为高三开个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