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怎样一步到位做到自律?

中国有句老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高三的生活中虽然很少有一次犯错便掉进不复深渊的情况但不该做的事情你要是真去做了那带来的无疑是负面的影响;中国还有一句老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知道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在我看来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之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提醒我们——无论你的目标多么远大,只要你没有迈出步子就永远还停留在原地。高三的生活虽然谈不上高瞻远瞩但该做的事情没去做也的确会让我们失去变得更好的机会。

前面我们将高三定义成了一个用时间和付出不断提高考好概率同时降低考差概率的游戏。而玩好这个游戏唯一的技巧是永远用最高的效率去提高最终考好的概率。这其实是要求我们做事情不仅要独立更要自主,该做的你得知道它该做然后真的去做;不该做的你得知道它不该做然后真的不要去做——说白了,你得自律。

# 01 关于自律

关于自律的文章多如牛毛,但我向来觉得关于“如何做到自律?”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不应该是让你看过长篇大论之后只是觉得“这人很厉害,道理好像也的确是那么回事。”结果看完之后要么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要么知道怎么做但就是不愿意去做,文章关掉后以前什么样现在依然什么样。而是应该文章一看完便无法克制地觉得“我原来该这样做!我现在就要立马开始做!”迫不及待关掉文章立马就开始实践直到一段时间后真的变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

关于自律我很喜欢一句话,“自律不是照抄别人的生活,而是活出自己的节奏。”我们需要的不是照搬别人的生活日程而应该在了解自律的底层规律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完成自己想完成的目标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自律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你才是目的。

# 02 为什么要自律?

都听说“自律给我自由”,但对还没做到自律的人来说这句话不过只是鸡汤而已。就像你没有办法仅仅通过讲道理就让一个人爱上健身除非他自己已经通过健身感受过流汗的快感或是经历过马甲线从无到有的欣喜一般,你也无法让一个向来不自律的人提前感同身受自律可能带来的好处。但其实对于那些已经做到自律的人来说,“自律给我自由”这句话无需过多强调干脆直接就是他们心中不可辩驳的真理,因为一旦尝到了甜头根本就停不下来,“自律”会上瘾并非玩笑。

既然现在我写下了这篇文章,那关于自律我都做到过什么呢?我在高三时的疯狂经历你们已经在前面的文章里有过了解,毕业后的我曾经立下 Flag 每天 4:30 起床,到现在已经坚持 244 天;曾立下 Flag 一个月每天跑步 5 公里,一个月下来平均每天跑步 6.2公里;曾立下 Flag 每天写作 3000 字,现在原创文字积累已超 70 万字;曾立下 Flag每周读完一本书,2020 年已经看完 52 本书;曾尝试极端的 21 天减肥法,21 天成功减肥 18 斤;曾立下 Flag 两个月每天跳绳 3000 下,总计跳绳 20 万次.

那自律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最重要的大概是一份强烈的“我总能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的自我期待。我说我要减肥,30 天后无论是通过跑步还是跳绳或者控制饮食我就是扎扎实实瘦了 15 斤;我说我要写作,大半年写了 70 万字吓坏了朋友圈的众人;我说我要早起,天天都能看到凌晨 4 点的城市总让我有机会用最积极的态度开始全新的一天。

因为自律,我一天的有效产出相当于常人的两天,哪怕我比别人笨拙一点也总能比别多做很多事情,所谓“笨鸟先飞”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正因为我相信“我总能做成我想做的事”所以我总是乐于去尝试并坚持,于是很多被别人看做成就的事情对于我不过只是自然发生罢了。比如仅仅半年便通过写作让知乎及公众号积累粉丝近 20 万;比如大三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比如半年帮助近五百名高三学生平均提分 50+;比如一年出版了两本自己的书.自律对于身处大学的我作用尚且如此,它对路径更明确目标更清晰的身处高三的你们的作用只会更大而不会更小。所以同样是听说“自律给我自由”,有的人听完便抛之脑后有的人则实打实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我建议你做后者。关于我是怎么做到的?而你具体又该怎么做?其实不需要长篇大论而仅仅只需要掌握一个关键思维。有了它,你的自律不需模仿而只是探索;有了它,脱胎换骨真的可以发生在转瞬之间。

# 03 一步到位的自律

要想做到自律,首先我们要给自律一个明确的定义。

“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指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据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规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这是百科词条给出的关于自律的解释,请问你看完后是什么感觉呢?感觉有道理但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做对不对?这就是典型的虽有道理但却毫无建设性,我们不能停留于此。

关于自律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在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给出的答案是:所谓自律就是在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去做,在不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坚决不去做。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做到自律我建议你把这句定义多读几遍或者干脆直接刻在脑子里。

理解了这句话你会发现所谓的自律关键仅仅在于做出“该做不该做”的选择,选好了直接行动就完了,就这么简单。生活无非由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组成,如果针对每件事情都做对了“该或不该”的选择并付诸了行动那不就相当于用大量合理的事件直接拼成了自律的生活吗?大多数人认为“自律”是对生活状态的描述,是生活里难以应对的解答题;但实际上“自律”对应的不过是一套做选择的心法,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好的关于是或否的选择题。

理解了自律的核心,我们只需要用一个思维就可以一步到位做到最极致的自律。我把他称之为“等等再选思维”,因为在我看来,做到自律的关键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你需要记住并随时提醒自己:你永远都有选择。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在纳粹集中营中受到了残酷的虐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后他想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哪怕在最艰苦的岁月,也可以选择积极向上的态度。其实不仅是人生态度,要想“自律”更重要的是你要意识到:针对任何一个行为,我们永远都可以选择。

具体来说针对任何一个行为,我们永远都可以在开始前的那一刻选择“做”还是“不做”。老话讲“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的另一个理解角度是说,很多事情不开始还好,一旦开始了后面的事情就倾向于自然发生乃至逐渐走向失控。许多不自律的行为,比如玩手机、吃零食、赖床、熬夜等等都是如此,一旦不经意地开始,很多人就进入了无意识的状态,一发不可收拾。之所以大多数人会深陷其中改变无能,并非他们能力不行而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任何行为总有一个开端,如果能在开始前直接不然行为发生,那后续无意识的失控也就没有了出现的可能。

这时有人会说:“这不是废话吗?我要是能控制住不开始还需要看关于自律的文章吗?”真实情况是你远远低估了自己,控制住不开始这件事听起来有多困难,做起来就有多简单,简单到一共只有三步:

  • ① 在每个行为开始前先强行暂停,主动在脑中提醒自己“记住!你永远都有选择!”
  • ② 紧接着问自己:“针对自己正面对的事,到底做还是不做?”
  • ③ 稍作思考,选择出对的答案,毫不犹豫直接无脑行动。

就这么简单。说白了,如果是不该做的事就别做,如果是该做的事那赶紧去做就完了。然后呢?结束了呀。针对生活中任何一个时间点的任何一个事件,你总能经过以上“暂停—思考—选择—行动”的流程,最终做到该做的事你都做了,不该做的事你都没做,那这不就是恰好满足了我们给出的关于自律的精确定义吗?并且这还是全覆盖无死角的极度自律。

# 04 自律实战

听起来简单得有些不可思议对吗?我理解,大多数锋利的方法论往往就是简单到你会怀疑他是否有用的地步。那我们不妨举一个玩手机的例子一起看看“等等再选思维”到底是怎样帮我们戒掉手机做到自律的。

想象你正在图书馆上自习,然后不知怎么的你就放下了笔拿起了手机,你足够智能的手机激活了抬手亮屏功能,你正面对着自己熟悉的锁屏。这样的场景实在太过熟悉,你意识到自己下一步就将打开锁屏开始玩手机了。

你并不想面对沉迷手机的失控局面,好在你看过这篇文章所以你意识到现在正是文章里说的“行为开端”。接着你想起这篇文章告诉你“凡事等等再选”,行为开始前要先强行打住。很好,用于指纹解锁的手指暂时还没有放上识别器。然后你主动提醒自己“记住!你永远都有选择!”很好,你接受了这个观点并意识到针对玩手机这件事情其实自己是有选择的。下一步你继续追问自己“这手机到底是玩还是不玩呢?”你开始思考,“我来图书馆是为了学习,如果玩了手机,高三好不容易才有一次的可以自主安排学习任务的周日上午可能就过去了。距离高考就只剩两百多天了,要是还不学习怕是考不上好大学了,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怕是找不到好工作,这找不到好工作怕是赢取不了白富美了,这赢取不了白富美.太可怕了.这手机不能玩!”你被吓得直哆嗦并坚定了决心于是赶紧扔掉手机重新拿起了笔.看吧,就这么简单。

回过头看看上面整个过程中我们做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前面说的,在不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去做他吗?自律的二分之一是不是一步到位直接做到了?你也许会好奇这么简单的步骤和思维为什么会有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理解人们不自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大多数人该做时没去做顺从的是原始的贪图安逸的本能,而在不该做时居然做了遵循的是往日的习惯和思维定势。一言以蔽之,无论是该做没做还是不该做做了本质问题都是行为开始的时候脑子不清醒,不清醒不要紧更可怕的是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不清醒所以心甘情愿就顺着往下做了,你说这怎么可能自律呢?

依然还是图书馆的场景,你正在图书馆上自习,然后不知怎么的你放下了笔拿起了手机,你那足够智能的手机激活了抬手亮屏功能,你正面对着自己熟悉的锁屏,然后熟练地打开了指纹解锁。毫不犹豫进入微信看了看小红点,再习惯性刷刷朋友圈,然后进入 QQ看了看小红点,再习惯性刷刷 QQ 动态;再然后进入微博、知乎、抖音、B 站.一套流程下来虽然感觉啥也没干但时间已经过去 15 分钟,无奈之际也只能叹息“哎,手机害人啊。不是说好要自律吗?下次一定.”

上面的场景你应该似曾相识,但现在你应该已经发现他们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意识到自己在面对手机的时候竟然是可以选择的。”没意识到当然无法正确思考,结果自然就是顺从着人贪图安逸的本性,无意识地浪费掉时间和注意力,自律破产。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等等再选思维”的第一步——“开始前强行打住”其实是为了暂停由于顺从人性所以容易出现的无意识开始行为。并通过提醒自己“记住!你永远有选择!”给了自己停下来思考并做出正确选择的时间和机会。第二步通过一个简单的“做还是不做”疑问句引导自己针对面前这件事情做出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理性的选择,延长做选择的缓冲时间进一步减小本能带给我们的影响。到了第三步,最初的冲动已经所剩无几,此时按照理性选择行事的困难和阻力已经小了很多,毫不犹豫地按照正确的选择行动就好。

我知道此时你还剩最后一个顾虑“做出了选择真的就能说到做到吗?没这么简单吧?”这是一个很好甚至有些复杂的关于行动力的问题,可答案背后的逻辑你也许想象不到:对于做出选择后立即行动这件事,你认为他难他就难如登天,你认为他简单他就简单到不可思议,无非就是四个字 ——“说干就干”。严格来讲,人的每个行动都是被大脑控制的,无非是潜意识控制还是有意识控制的区别,“等等再选思维”的前两步我们已经尽可能消除了潜意识对行动的影响,那最后其实就只剩下有意识控制行为这条路可以走。“只剩下”意味着唯一,唯一也就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但有他即可,那么结论就是:除非在极端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可以被有意识掌控的。

所以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做出选择后马上行动很难,那就相当于放弃了主动控制自己行为的权利而拱手把控制权交还给了潜意识,结果就是行动真的会变得很难,毕竟你一开始就觉得他难嘛。反过来,如果你觉得做出选择后马上行动非常容易,对你完全就是小菜一碟,无论如何都要把主动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上,那结果就是你行动起来真的就会非常简单——还是那四个字:说干就干!

比如说早起这件事。早上 5:00 的闹钟响起,你睁开眼睛感觉很困,如果就着人性追求安逸的趋势你当然很想赖床或者睡个回笼觉。但因为看过这篇文章,你突然意识到针对起床这个行为本质上你也是可以选择的。那么“起还是不起呢?”于是你开始思考,起床能够尽快开始学习,提升自己,帮助自己尽快赢取白富美.而不起,一上午就没有了,啥都没有改变,好像也没啥意思。于是你决定了:“起!”接着你一咬牙、一切齿、一拍大腿、瞪大双眼、一瞬间就从床上蹦了起来,早起就这样成功了。痛苦吗?痛苦,但也就痛苦大概一秒钟吧。难吗?如果一秒钟的痛苦都能被称作困难那你也太令人“刮目相看”了。

回过头看看,“一咬牙、一切齿、一拍大腿、瞪大双眼、一瞬间就从床上蹦了起来”这句话,其实就是压根不把“选择后立马行动”看得很困难前提下的明智举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往往类似“不就是起个床吗?这有啥困难的?我堂堂男子汉还能被起床难住不成?说干就干!冲!”然后一狠心一跺脚,好事儿立马发生。所以你应该永远高看自己一眼,把控制行动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做出了选择干就完了,不就一狠心一跺脚的事儿吗?能有多难呢?

复盘一下早起的场景,这次我们又做了什么呢?就是在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去做它呀。至此我们终于完整补齐了“自律”的另外 1/2。还记得开头我们对自律的定义,所谓自律就是在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去做,在不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坚决不去做。那靠着“等等再选”这一个思维我们已经干净利落地完整攻克了“自律”这个问题。

一切都是选择,改变源自行动。先把高三的生活拆解成一个又一个需要选择的碎片,从小事入手你明天就能立刻开始做一个极致的自律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