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什么才是高效的听课姿势?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大平台上学习方法和经验分享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网络上的内容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教大家下课后如何自我提升,比如刷题、复盘、总结等等。有一件事情好像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高三占用时间最多的事情——上课。

# 01 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被忽略不代表不重要,有些时候甚至反过来,被忽略反而意味着更重要。因为如果别人没注意而我们注意了,那对我们就是机会;如果别人做不好但我们做好了,那对我们就是希望。至于提高听课效率把课上好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其实只要算笔账就能一目了然——按高三正常的课程安排一天上午上课 4 个小时,下午 3.5 小时,加上晚自习老师占个一节半节,合在一起保守估计每天我们花在课堂上的时间差不多是 8 个小时,按每天可支配时间 14 小时计算,我们一天可支配时间的 60%都花在了课堂上。

一大半时间都主动或被动地花在了课堂上,如果课不好好上那不是就相当于每天恨不得把所有零碎时间全都省下来学习的你居然把最多也最完整的时间放弃掉了,这显然不是一个头脑正常的人应该做的事情。如果一整年都在“丢了西瓜捡芝麻”那学习怎么可能好得起来呢?这从逻辑上就说不通不是吗?

# 02 课堂误区

上课看似每人都会,但同一个老师同一节课不同人的收获却差异巨大。很多人上课没做好的原因在于掉进了高三上课最常见的误区,就是对上课始终心怀一种“还有退路”的消极态度,心想如果上课跟不上听不懂或者老师讲课很垃圾那我就等着下课用把复习资料从头到尾研究一遍的方式重新学一遍。

笨蛋!我不否认你通过研究复习资料的方式的确能够把老师上课讲的知识学会,也不否认复习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老师上课讲的还没有复习资料全面的情况,更不否认全国普遍存在的听不懂老师上课但下课看书却能学明白的情况。我真正希望你们明白只有一点:老师的课堂和教辅资料书从来都不是对立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相互辅助共同成就的关系。

你想啊,课是无论如何都要去上的而如果你仅仅寄希望于下课通过看资料学懂知识,那不就相当于用了两份时间只学了一份内容吗?效率有多低不用我多说吧。更可怕的是,正是因为你心中一直有“不好好上课没关系,反正下课还可以通过看资料补起来”这样永远给自己留退路的想法,这会让你不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并放松认真上课的标准。走神、摸鱼甚至是玩手机等等与高效无关的行为绝对不会出现在一个自我要求极高的同学的课堂上,要是原本就听课困难的你还抱着“有退路”的自我安慰染上这些恶习,课堂效率无疑会进一步降低。

因为听课困难不想听,觉得总有退路不爱听,染上恶习听不进去,这些因素有一个算一个都会让你的听课效率大打折扣。这样的课上得越多,收获寥寥带来的成就感缺失越是会强化前面的三个问题,问题继续导致课堂没有收获。你就这样进入了高三听课的恶性循环,直到一节课上完除了记下满页的笔记之外几乎毫无收获。又或者你只是单纯地认为复习资料上罗列的知识点比老师课堂的讲解更全面更系统于是便主动忽略了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结果你也许真的能够掌握知识点但老师上课时基于多年教学经验传递出的学科思想和能够帮助你形象深刻理解知识点的表述以及某些妙手偶得的巧思巧解自然就被你完全错过了。

很多时候我们喜欢抱怨殊不知我们的抱怨往往并无道理。比如当你不满老师上课知识讲解不全面时,你根本不知道老师上课本来就不该是看着教辅资料照本宣科,而应该注重把最核心的内容用最容易被你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高三根本就不用上课,每个人买足够多的资料全上自习显然更好。不管资料书怎么写,文字终究比不得面对面的教授更加深刻。老师传递的精华一旦被你错过,不仅很难补回来而且失去了相对轻松学会知识的机会课下你可能需要花费两倍甚至更多倍的时间才能达到与课堂类似的学习效果。

所以无论你们老师上课有多烂,你得相信一点:既然他能站在毕业班的讲台上,他的课堂一定有你值得吸收的东西,你觉得没有是你还没找到,找出来,学会它,别跟自己的学业过不去。其次你还得摆正老师和教辅资料的关系——教辅不是你的退路更不是你用来替代老师的工具。老师负责阐述重点并协助你深刻掌握,教辅负责从全面二字对上课内容进行更细致的梳理和补齐。

明确了两者各自存在的意义,两者如何高效地搭配使用也就清楚了:上课好好听讲,尽力把老师讲的重点吸收理解,并将其作为章节的知识核心用于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下课后认真阅读复习资料,遇到上课讲过并且已经理解的内容就快速略过,遇到上课没提过的东西才慢下来认真学懂并以作为老师所教内容作为核心进行知识体系的补充。

前面说用两份时间学一份内容是低效的。但事实上,在节奏较快的一轮复习中能够只听课或者只看书就掌握全部内容的人屈指可数,也就是说只用一份时间就学会一份内容极其困难。所以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通过把课堂和资料合理搭配尽可能做到用 1.5 份甚至更少的时间就完全学会 1 份内容,不要觉得这很简单更不要觉得这很丢人,相信我,能做好这一步你已经领先了很多很多人。

# 03 上课讲方法

扫除了课堂的误区,我们回到核心——怎样提高听课的效率?你得掌握好的听课方法。

# 3.1 主动听课法

要说听课没有效率,第一个拦路虎肯定是“跟不上”——“跟都跟不上,谈啥理解?”仔细想想,跟不上并不是指我们无法理解老师说的话,仅仅是理解一句话那不过是人的基本能力,每个人都具备。所谓跟不上其实是无法正确地理清楚前后几句话或者十分钟前的一句话和现在这句话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无法理清老师讲解的多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会觉得一节课听下来七零八落,各个知识点又独立又零散甚至误以为他们彼此之间干脆全无联系。回想一下自己上课的经历,但凡我们心里出现“知识好像一盆散沙”的印象,接下来的学习几乎总是记住前面忘记后面,关注后面又忽视前面。可随着课程的深入,很多进阶的知识点需要综合应用前面讲解过的多个知识点。每当这个时候,你就会真正陷入无所适从的迷失状态,直观感觉就是“为什么是这样?没道理啊?算了,跟不上了,先记下来再说吧。”这样的结果就像你经常看到的,原本应该注重理解的课堂被很多同学硬生生变成了只注重抄笔记的写字课。听懂和理解没了只剩下抄写和复述,效率能高才怪呢。

莫提默· J. 艾德勒曾在那本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分析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明明是读同一本书,有些人看完收获巨大,有些人看完却跟没看过一样呢?答案是,采用被动阅读方式的人相比采用主动阅读方式的人收获会少得多。上课也是同样的道理,被动听课的人相比主动听课的人收获会少很多。

所谓被动听课简单说就是只求把老师说的话听见然后只去理解话最本身的意思。背后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几乎不做任何额外的发散性思考;二是只习惯于将每句话独立理解极少考虑句子之间的联系。要知道人脑天生具备的信息接收和理解速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老师上课的语速都要快得多,这说明被动听课并非硬件限制而只是低效懒惰的思维陋习。要想克服思维的陋习你最好用主动听课代替被动听课,而主动听课除了听见老师的话和理解话本身的意思之外,你还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去引导自己进行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思考。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出了用于指导主动阅读的四个基本问题:

①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② 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③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④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阅读过程中,在理解每个句子意思的基础上不停追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并强迫自己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可以引导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最终轻松地从被动阅读模式转换为主动阅读模式。现在我们把这四个问题稍做转换,就能用于引导我们主动听课。

① 整体来说,这节课老师到底在讲什么?

② 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老师详细讲解的是什么?怎么讲的?

③ 正在讲的知识点和之前讲的或者以前学的知识点有联系吗?是什么关系?

④ 这节课学的知识可以怎么应用?

上课过程中,在听懂老师每句话的基础上不停追问自己这四个问题,并强迫自己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可以引导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你便从被动听课模式转换为了主动听课模式。整个过程中不要有任何的心理压力,问题提出后大可放心大胆地回答,既不用管答案对不对也不用管答案好不好。既然是思考模式的转变,只要做了就一定比什么都不做好很多。

如果你好奇为什么仅仅四个问题就能帮助我们完成这个转换,用一个类比可以进行说明。被动听课就像是你用手去抓起一把散沙,由于你不知道该把沙子往哪儿放于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沙子不停从指间流走,不甘心的你越是握紧沙子流走就越快。而用问题去引导思考其实就是把吸收的知识作为问题的答案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类并把有关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的串联,整个过程就像是用有格子的盒子去舀起沙子并让沙子在格子里各得其所。过程中也许还是会漏掉一些,但盒子里留下来的东西可比你仅仅用手时多太多了。

总结一下,听课时的主动就是除了被动地被老师灌输知识外还要通过向自己提问的方式引发自己更加深入的思考。大家可以记住一个有关学习效率的简单规律“上课的效率与上课时独立于老师之外的思考量成正比。”不要只是等着被老师填鸭,想得越多效率越高。

# 3.2 辩论听课法

除“跟不上”这个问题之外,很多人“听课效率低”的直观感受还有:知识不进脑子。看似戏谑但又的确说到了点上。同样的内容看教辅资料都能懂,为啥有个老师专门生动形象地给你讲解还学不明白呢?没道理。所以第二个问题的本质还真不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上,而真真就是在知识进入脑子的第一个环节就出了问题。

相信任何一个听课困难户都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老师上课讲东西怎么都听不进去但和朋友吹牛的时候却总是全神贯注自在逍遥,而且对信息的获取竟然出奇的全面和深刻。把两个情景进行对比,背后的道理是这样的:当人处于倾听状态时,如果察觉到说话者的地位比自己高也就是自己正在被别人灌输知识时,我们会本能地倾向于排斥这种信息输入,因为人天生的求胜心和自我保护机制让我们总是无比自然地“不甘示弱”;可如果我们察觉到说话者和自己地位平等,知识不是灌输而是在交流和讨论中被我们自己发现的,那我们就非常乐意主动接受这些新知识,毕竟求知的本能以及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让我们天生就喜欢新知而这次发现知识的功劳是自己的。

有了这个认识,要想高效听课就很简单了,基本原则就是调整心态让自己和老师地位平等。我把这个方法称为“辩论听课法”。大家应该都看过奇葩说或者辩论赛,比赛过程中对峙双方那叫一个全神贯注,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力图不漏掉对方的任何一句话,信息获取效率高得吓人。从上面的角度去理解,原因很简单:①参赛双方地位平等,这是基础 ②既有听也有说,调动全方位感官积极性 ③因为需要思考如何反驳所以必须时刻关注对方可能存在的漏洞。

作为听讲高手的辩手们做到了如此,如果我们能把三个要素借鉴到听课上那难道不是降维打击般的高效吗?具体怎么做呢?

  • ① 改变对课堂的认知 不要再让课堂成为只有老师负责讲,你全程只负责听的课堂,而是当成双方对峙你来我往的辩论赛场。老师不再是老师学生也不再是学生,而是地位平等可以互相攻击的辩论双方。哪怕课堂上不能说话也没关系,话不能说出口你完全可以在心中模拟对话的全过程。

  • ② 挑战权威,寻找漏洞 不再用等待老师灌输知识的心态被动听课,而要用辩论对手寻找对方表达漏洞的态度主动听课。尽可能做到听得专注,听得全面,听得透彻,因为作为辩论对手,你需要仔细审视对方的每字每句以求能找到对方的破绽和漏洞。没错,老师也是人,他敢站在台上就应该接受你的审视。

  • ③ 模拟辩论 在心中和老师进行对话辩论,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每听完老师说完一段话都在心里和老师进行一次模拟辩论或者至少进行一次激烈的模拟对话。

比如老师讲得很好,你听得很明白,那么你的心理活动可以是:“我靠!这讲得也太好了!这么难的问题居然可以讲得这么清楚!要是我来讲肯定讲不了这么好,完蛋了完蛋了,作为他的辩论对手,我死定了!”或者“既然他能讲这么好,那我应该向他学习啊!让我理理他的思路,先.再.然后.最后.,噢!明白了!的确精妙!我争取下次自己也能讲这么好!”

或者如果老师讲错了,你听出了问题,那么你的心理活动又可以是:“哎呀!大笨蛋!这都能讲错!关于.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哈哈哈,漏洞被我抓住了吧,看我不把你反驳得哑口无言!”或者“他经验如此丰富都犯了这个错误显然说明这是一个易错点,我得好好分析分析才能避免自己犯和他一样的错误。”

又或者老师进度过慢,你听得不耐烦,那么你的心理活动可以是:“能不能快点啊?这么简单的东西啰嗦这么久干嘛呢?”或者“他在这里停留这么久是因为这里是重点吗?我这么不耐烦到底是我已经透彻掌握好了还是我自己忽略了这个重点呢?如果是我来安排内容详略又该如何安排呢?”

针对老师上课的各种情况,你都可以在心里有相应的模拟对话,要点就是把自己和老师当成完全平等的辩论对手,在对方每次发言之后都进行评价吐槽或者是反思。评价越激烈越好,吐槽越爽越好,反思越深入越好,总之内心戏一定要足,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心里随心所欲地说脏话.结果就是你一方面为了找到吐槽的点,听课比以前听得更加认真了;另一方面因为把老师摆在了平等了地位同时还有了丰富的内心活动,课堂内容本身对你来讲印象也更加深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对于听课而言“被动地听不如主动地听,主动地听不如积极地听。”你都把老师怼得千疮百孔了,难道还有谁比你更积极呢吗?

说完方法,简单说一下注意事项:

  • ①无论是“主动听课法”还是“辩论听课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熟悉和掌握,也许是 1 周,也许是 1 个月。任何方法在适应期内都会显得生硬但依然希望你能坚持做下去。只要养成了习惯,更好的课堂状态就会像呼吸一样自然。
  • ②也许有人从未尝试就质疑说在听课过程中想这些有的没的会降低课堂效率。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在我们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大脑其实并没有全程高速运转,很多时候甚至压根儿就处于停滞状态。这两个方法如果熟练掌握,不仅因为操作简单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和精力,而且恰好还能补足过程中脑子不动的时间空隙。

# 3.3 顺序才是王道

精通了上面两个听课方法,你听课的效果和效率应该都已经有了可见的提升。但肯定有贪心的同学在想“还有没有办法让听课效率再来一次质的飞跃?”的确有,秘诀在于“对调看资料和听课的顺序”。

如果针对同样的内容学第一遍叫学习,那学第二遍自然就是复习。学习的作用是获取新知,复习的作用是熟悉知识、总结梳理、加深理解。那审视一下正常的学习流程,先听课再看资料相当于把看资料的过程当作了听课学习后的复习。这样看,由于听课之前没有任何铺垫,大脑近乎一片空白地听老师讲课自然更容易听不懂、跟不上、把握不住重点。

但要是我们把上课和看资料的顺序对调,先通过复习资料从头到尾把内容认真学一遍再去听课,由于你已经全面掌握了课堂内容并且对重难点分布也有了基础的认识,自然很轻松就能避免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的问题,针对老师讲解的重点你也能有的放矢地关注,至于那些教辅资料上没有只属于老师自己的独家课堂精华,你几乎肯定会是全班最敏感的那一个。最关键的是,由于对知识点全都心中有数,那么除了尚有漏洞需要听课补齐

的内容之外,课堂的其他部分你的感觉都会非常良好,这恰好也是高效率的体现。

总结起来,仅仅是把先后顺序进行调换就至少能有以下好处:①解决了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的问题。②对老师讲解的重点和课堂的亮点有更准确更深入的把握。③课堂感觉极好。

用前面的投入收获比来分析一下这种学习方法:提前完整学习教辅资料相当于用 1 份时间学习了 1 份知识,接着完整上课可以看做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不妨将其看做是用 1份时间学了 0.5 份知识,合在一起用 2 份时间学习了 1.5 份的知识,这显然是比先前更加令人满意的学习效率。

具体怎么做呢?我把他称为“提前一课思维”。高三一般正常的学习顺序是:听课-研读复习资料-完成资料习题和作业;既然我们要把看资料和听课的顺序对调,那么就把学习顺序调整为:研读复习资料-听课-完成资料习题和作业-研读下一节复习资料。一句话表述就是,提前通过复习资料学习知识但不完成习题,然后通过听课进行理解深化和复习巩固,最后完成对应习题作为检测并衔接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流程。

用一个具体例子进行说明,假设按原来的顺序,今天老师花 1 份时间上了数学 2.3 节的复习课,课下你需要先花 1 份时间研读 2.3 节的资料,再花费 1 份时间完成 2.3 节的习题。调换顺序之后你今天需要干的事情就有了变化,首先在上课前(这应该是前一天需要完成的任务)花费 1 份时间研读 2.3 节的资料,然后在老师的课堂上花 1 份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复习 2.3 节,课下先花费 1 份时间完成 2.3 节的习题,做完后不能闲着因为你还需要再用 1 份时间接着研读 2.4 节的资料内容。等第二天老师教授 2.4 节的内容后再重复同样的学习流程并提前研读 2.5 节的复习资料作为新一节的首尾相连。这样你就成功做到了永远比老师的教学进度快一个课时。

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关键的问题是例子当中第一次提前研读 2.3 节资料的时间从哪里来呢?这的确就没办法了,你需要在某一天抓点紧拼拼命,在完成当天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把下一节的资料研读完毕,为自己争取出一段进度优势。不过好在基于“提前一课思维”的进度体系一旦运转起来常常就可以持续下去,索性就辛苦某一天让整个系统的飞轮转起来吧。

最后有一个提醒,如果你选择基于“提前一课思维”安排复习任务那你将很容易被别人误会。但和别人以为的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么做既不是为了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也不是为了毫无意义的装蛋炫耀而是实打实地为了提高自己在复习期间的听课效率。所有形式主义和行为艺术都是高三的死敌,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自我感动的伪努力上,要做就做真正有用的事。

至此,我们通过剖析听课误区、优化上课方法、调整听课安排帮大家完成了“上课”效率的提升。方法不算难,难在坚持,难在把方法用到它真正发挥重要的时候。我很喜欢罗永浩说过的一句话“改变不是为了不一样,改变是为了更好。”当你尝试改变的时候请记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