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亮未亮,步履不停!
高考倒计时 30 天寄语
不出意外,当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时距离属于你们的高考已经只剩下 30 天了,下面是一个学长作为三年前的高考亲历者在临考前想对你们说的话。
# 01 总是如此
我猜临考 30 天的时候,所有问题都已经暴露无遗,也许是长期付出的学科依然没有进步;也许是在二轮结束后惊觉一轮仍有大量漏洞等你回头解决;也许是模考的成绩总是波动巨大;也许是压轴题依然连第一问都写不出个所以然.这种焦虑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
我猜临考 30 天的时候,大家已经看过了各种鸡汤却依然为无法保持动力而烦恼,原本清晰的目标总是在最后关头突然变得模糊又不可触及,入睡前若有似无的迷茫总让你们惶恐又失落,前进不得后退又无路的自我怀疑让你惶惶终日.这种无助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
我猜临考 30 天的时候,你们都已经很累了,三百天的殚精竭虑明明早已配得上一句“辛苦了”,但只要路还在,你们就没得选,脚步也不能停。
这种倦怠我经历过,所以我知道。
这个时候,你我都心知肚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所以我们并非不想努力了而仅仅就是累罢了。不过黎明前往往最黑暗,天就快要亮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咬咬牙走好最后一段路,不是吗?
一路走到现在,你们是不容易的。六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好初中就好了,但结果并没有变好,初中我们面对了更多的科目和更大的负担,我们似乎被骗了;初三老师告诉我们考上好高中就好了,但结果也没有变好,高中我们面对了更复杂的关系,还有让无数人崩溃的升学压力,我们似乎又被骗了;而高三的你们,现在还会听到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考上大学就好了,但大学真的会是想象中挣脱枷锁般的自由和万般美好的人间理想吗?
不是的,大学的确自由但也有成年人面对世界时令人窒息的压力;大学的确美好,但对自我的怀疑和对未来的焦虑从来都不会离开过你的心思。《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达含泪问“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满脸沧桑的里昂满心不忍但还是实话实说“总是如此。”
我总觉得提前认识到残酷的现实然后去积极面对总比遭遇社会的毒打后迫不得已认清世界的真相更能让我们成为一个好人。我们不会因为任何原因逃避即将来临的十八岁,而是微笑着对你们尚且没有清晰概念的大学和未来说一声“你好,我来了。”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容易二字”这话越是长大就越是体会深刻,但很多人不知道这话其实并不从成年生日那天开始算数,而是从你下定决心真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的那一刻就开始计算。对大多数的你们来说那一刻往往就出现在高三中的某一天。
可为什么生活依然不容易呢?年龄增长的同时能力也在积累递增,能力变强所以面对的挑战不断升级只不过是自然而然。如果高三的我们面对的只是同年千万考生的竞争,那么成年后我们面临的便是全社会几亿人共同的竞争。有说“最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遗憾的是,从步入大学开始这可怕的局面几乎就是你们将要面临的常态。
那你说“进入大学真的就好了吗?”不管好或者不好,呈现在你面前的都是更多可以选择的路,无论如何你都得选上其中一条继续自我探索的旅程。所以你终究会明白,大学不是用“好和不好”定义的终点站,而高考,更不是。
# 02 终点和路牌
我知道你们正为高考焦虑,高考的重要性在这一年之中已经被不断放大了无数倍,可你越是过分在意某件东西,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就越会成为无法排解的死结。高考的确重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寿命正变得越来越长,我们这一代都很可能会活到一百岁,那仅仅发生在十八岁的高考相比于后面更漫长的八十二年怎么可能直接就定义了我们的人生和未来呢?
所以在天亮之前,一句藏在心里很久的话终于能平静地告诉大家了“高考不会是你前半生的终点,但高考之后却是你人生真正的起点。”这是你们大多数人都能脱口而出的道理,只不过很少有人把他放在了心上。相反,“再坚持坚持,高考完一切都好了。”依然是你们中大多数保有在心里的想法,说真的,把高考看成终点的思维很不好。
我曾在运动会 400 米冲线后晕倒在地,最后一百米的缺氧和疲惫让我为了那个近在眼前的终点线耗尽了几乎所有心力,迈过终点那一刹那仿佛一切突然结束,不知所措中我竟然晕倒在地,到现在我依然能回忆起当时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但倘若我参加的是 2000米长跑,我想我依然会努力跑好每一步但一定不会提早进行自我毁灭式的冲刺,因为我知道此刻的每一步都不过是长跑中的一小步,我会用最平和的心态最稳健的步伐把握当下,以持久和稳定去争取最终的好成绩,于是同样是跨过 400 米的标志线,我应该会灵活、强大且充满希望。
高考不是 400 米比赛的终点线,人生更不是,你的人生至少也应该是两万米的长跑,而前半生的高考顶多只算是第一个 400 米处的路牌而不是任何意义的终点线。
其实我们都像是一辆汽车,自出生以来便行驶在并不平坦的道路上,现在你面前赫然出现了“高考”的路牌,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终点站,你绝不能不管不顾地一脚油门踩到底,一路惶恐一路迷茫地把站台撞个七零八落;你得知道那其实是你的加油站,你只需要目光坚定,态度平和地驶入站台加油然后修整,不为停留在此而是带着补给驶向十八岁后更广阔的天地。哪怕你知道站后的道路更加坎坷,但你已经加满了油也就再没什么好怕的了。
高考不该是人生任何意义上的终点,我不希望你成为一个被短期目标和旁人期待裹挟,满心困惑却身不由己的被动的赶路人,一心只等终点到达那一刻卸下满身包袱却又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我希望你把高考当成帮助你探索未来的工具,用它去打开未来人生的广阔大门。而你自己,永远都是那个走在自我实现路上的主动的探索者。
想想吧,面对同样的倒计时,前者正饱受焦虑和压力,因为终点就一个并且已经近在眼前,前十八年的付出如大山般压得喘不过气,越是不敢掉链子往往越不能如愿,是讽刺也是悲哀;而后者正是因为有了更长远的眼光于是总能在紧张的气氛中寻觅到每一缕希望的光,他们平和努力地把前十八年的最后几步走得又稳又好,最后几乎是带着阅兵般的荣耀向未来八十二年的征程投去了充满期待的目光。
和一辈子比起来,最后的三十天真的不算什么。紧张、焦虑、迷茫都是别人的,而你只需要在每天继续做好手里的事情,毫不动摇地走在一旦开始便再也不会停下的探索路上。
“高考决定不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是在帮你成为最好的自己。”我相信你们中总有人想看看自己人生的上限到底能够让多少人瞠目结舌,那么我想 30 天后的高考不该是一次审判而是一次好机会,如果你还想拼一拼那就努力做到自己不后悔的地步吧。
# 03 自我驱动
请你抬头看看自己在便签上写下的高考目标分数和理想大学,是否还能回想起当初写下他们时那份热血满怀?我猜它应该已经无法再带给你足够的激情和慨叹了吧?
高考不能定义我们,冷冰冰的分数更不能,我们对写在纸上的理想分数以及那个从未去过的理想大学的名字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感同身受,那短暂的共鸣也终究难以陪伴你走过这漫长一年。看似清晰而具体的“目标”,在疲累和琐事的消磨下被束之高阁,反过来仅仅变成了一个个务虚的符号,再难提供动力。那些便签现在能做的不过是用记录的方式告诉你“原来我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梦想”罢了。
这怪不得你们,人总是对抽象的数字和符号难以保持长久持续的情绪反应,唯有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事物才能全情投入。所以依靠写在纸上的“目标驱动”可能原本就不适合困顿交加的最后一段旅程,作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探索者,我们应该“自我驱动”。
“自我驱动”意味着你们应该认识到高考不仅仅是考到某个分数或者考上一所好学校,更是为了遇见更优秀的人,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还记得我曾被问到一个问题“既然大学的网课都是公开的,那好大学和坏大学究竟有什么区别?”我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是“去更好的地方,你将有更大的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因为在更好的地方遇到更优秀的人,可以让你意识到那些曾经被你觉得厉害无比的事情,你其实也可以做到。
环顾四周,当你看见醉心科研的同学又发表了好几篇顶级论文,你会觉得“原来像我一样的人是可以把科研做好的”;当你看见创业不停的同学一年创造了超千万的营收,你会觉得“原来像我一样的人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当你看见兴趣广泛的同学一边搞着乐队一边出版好几本书,你会觉得“原来像我一样的人是可以把爱好发展成事业,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这一生的”。当这一切在你心中生根发芽,它不仅能让你更明白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更能让你相信无论自己的梦想多么离谱,你真就有可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样子。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自证预言,这份相信其实正是有关成长最宝贵的东西。
我知道你不甘平庸,那请看看你身边那群你明明早就看不上却又不敢撕破脸的同学,问问自己真的甘心未来依然只和他们为伍吗?你梦想中的追求呢?你理想的生活圈子呢?你难道就不好奇自己到底能有多牛逼吗?
又如果你从网上知道北大的小笼包便宜又好吃,但也清楚为了吃到那一笼包子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相信每天早餐时你都将心怀期待;要是你知道复旦的盖浇饭惹人垂涎,但也没忘为了那一口米饭背后竞争的异常残酷,我相信午餐时你必定精神抖擞;也许你知道清华的宿舍条件数一数二,但更明白为了在那张床上安稳地睡上一觉,无数人都曾不知疲倦地挑灯夜战,我相信每个深夜学习的夜晚你都不会再感到孤独.
我向来敬佩你们心高梦远,永远憧憬着令人称羡的生活,可生活实际上却由各种零零碎碎的衣食住行充斥细节。难道你就不想脱离那个已经住了三年的小破宿舍,去那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好好感受感受每个细节都让你满足的生活吗?
不用告诉我,我知道你们的答案,因为曾经的我就是现在的你们。也正如《后浪》中说的“你们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因为我们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那么,此时此刻的你,为了遇见更好的人,为了遇见让你感动的生活,更为了遇见未来那个你都不知道能有多好的自己,是时候抖擞抖擞精神向三十天后的自己最后一次挥手加油了。
相信我,眼睛看着比高考更远的未来,脚却扎根走好每一步现在,再一次咬咬牙,再拼30 天没那么难。最后,不管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我都希望你在迈出下一步之前能够记住这篇文章的标题“天亮未亮,步履不停。”并把它当做你和我之间最真诚的约定。
我们现在就出发,然后 30 天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