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甭管天亮不亮,步履都不会停!

高考倒计时 3 天寄语

时间过得很快,当你们看到这篇文章时距离让你们又期待又害怕的高考已经只剩下最后3 天了,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作为一个学长还有最后的一些话想对你们说。

不出意外,这应该是高考前大家最后一次看我的文章而这篇文章也的确是整本书正式部分的最后一篇。不知道看到这里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在前面写下的所有文字都在竭力坚持三个原则“逻辑”“科学”和“有用”。为了逻辑,我不仅想告诉你们是什么还想告诉你们为什么,知道了为什么还希望讲清楚为什么重要,一切具备之后还得加上怎么做;为了科学,我会认真调研再梳理,从教育之外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脑科学出发力求帮助大家从高维度解决问题;而为了有用,我总是冒着被认为啰嗦的风险将重要的东西反复强调很多遍,因为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就是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被理解和吸收。

不过在大家马上就要走上考场的今天我想把前面两个原则暂时搁置一边,和你们聊聊真心话。也许逻辑没那么清楚,也许并不那么科学,但一定能对即将高考的你们有帮助— —最后几天,我希望你们都能“做自己”。

# 01 被讨厌的勇气

做自己,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常被忽略: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我以为教育是通过严格的规定和频繁的考核让人们成为被普遍认为的更优秀的人的过程。教育让我们学会了知识更获得了学会知识的能力,教育培养出了无数参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教育的确是我们这代人的权利也是幸运。

但凡事都有两面,规定虽然保底了效率但却会束缚我们的手脚而考核更会限制我们的发展方向。最后我们也许成为了更优秀的人但却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在同样的年纪成为我们原本最想成为的人。

仔细想想,求学路上的所有痛苦和焦虑几乎都来自于和规定本身的不相容以及在考核的比较中失败。为了融入教育系统也为了获得考核的胜利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地走上了一条所有人都在走的路。有的人视之为命运的天梯,有的人称其是竞争的独桥。不管他们怎么说,我们知道他就是高考。

回想高三一年我们做过的事,既充满希望又令人绝望。我们做着和所有人都差不多的事,却又期待自己会有出类拔萃的结果;我们目标无比明确所以不担心走错路,但选择的迷茫仅仅是在暗中被竞争的焦虑代替了而已;我们永远做着正确的事,所以很久都没人多问过自己一句“我真正想做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问这样好不好?这样很好,因为年少的我们很难确定自己是否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就像一个学长曾经对大一的我说过的话一样:在你无法确定正确的方向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走上和大家一样的道路,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你不犯错。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不管你是否常被每隔一段时间就刮起一次的“读书无用论”扰乱心绪,我都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放心,你走的路是对的。可如果你问这条对的路是不是最好的,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告诉你答案。因为“对不对关注选择,而好不好关注付出。”你不正是为了证明自己走的路足够好才不断激励自己走到现在的吗?所以上面那位学长的话其实还有后半句:要想你变得比别人更强大,你要做的是在同一条路上做得比别人更好。

学长说得很对也很鼓舞人,但也正是这份要更好的压力塑造了我们所有人面对规定时的态度。从小学到高考,我们学会了谨小慎微,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不越雷池半步,甚至到了就算渴望也不敢说“我想”即使讨厌也不敢说“我不”的地步。我们很年轻,但我们活得太规矩了。我们拼命努力去满足老师、家长、学校甚至是同学的期望,唯独忽视了自己的愿望。这样固然能保护我们免受伤害,但最深的压抑往往也滋生于此,我想如果最后几天我们都能彻彻底底为自己活一次,那感觉一定很爽,爽到你能最大程度地把紧张和焦虑都忘掉的地步。

距离高考还有 3 天,残酷的现实是你很难再有明显的提升,但反过来也算是足够的安慰,因为不管你干什么也很难再有明显的下降。也就是说,相比复习,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好好发挥才应该是更重要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良好的心态呢?前面已经说过很多次——稳定。阿德勒说自由是人生的基本追求,那想做就去做、不想做就不做的自由和痛快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成为考试稳定心态的保障。可阿德勒还认为,要想自由你必须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以前为别人期待而活的我们不曾具备过的心态,就因为我们总是希望收获所有人的喜欢,所以“被讨厌”不仅是痛苦的更是不可接受的。

好在这原本需要修炼才能获得的心态在考前 3 天的现在你们突然便轻松地拥有了它。因为最后的 3 天全社会都对高考学生细心呵护,老师宽容、家长支持、同学友善、连路人都会对你报以最真诚的微笑。既然世界对你们开了绿灯,那被呵护的你们就没什么好怕的。只要不违规违法,只要能帮助你保持稳定的心态,最后 3 天你终于可以不再那么谨小慎微,终于可以做一下想做的自己了。

  • 有一部想看却一直没看的电影,何不抽一个晚上舒舒服服地看完他,只要看完能有心满意足的良好状态,父母不会说什么;
  • 想拥有自己的时间复习却一直为作业疲于奔命,索性挑一天完全不做学校的任务,只要没有虚度时间无所事事,老师会默许;
  • 朋友淡化却不想再劳心费神地卑微求全,那就干脆潇洒离开,只要你清楚什么更适合自己,相信就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你总能找到更合适的伙伴;
  • 过去总针对自己的坏人再次发难,一直隐忍的你总算可以拿出该有的态度回击了,只要你对过去憋屈的自己不满意,大吵一架反倒排解了长期的阴郁;
  • 就算是有喜欢的人藏在心里心神不宁,只要你认为说出来会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那不如直接当面告诉 ta 你的心意。当然为了不影响别人的心情你还需要告诉 ta 不必回复,先一起好好备考。相信我,考完后自会有机会说清楚感情的事。

总之有想做却没做的事就去做,有你不想做但别人总要求你的事就爽快地拒绝。只不过三天,在乎你的人无论你做了什么依然在乎你,喜欢你的人也不会因为短短三天就不喜欢你,至于那些原本就与你不温不火势不两立的人,高考之过后他们本就不会再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他们的态度又有什么值得在意的呢?

仅仅三天,知识不会忘情况也不会更糟,但就因为做了想做的你的心情却会因此舒畅不少。这甚至都不算勇气,而只是没有后顾之忧的坦然——反正只有三天了,我就做了能怎么样呢?

我们真的已经追求了太久“不犯错”,仅仅三天对“我想做”的追求是在安全的边界内为自己而活。痛快和满足催生出的不仅是对高考的期待更是对生活的期待,对挑战和未来充满期待难道还不算好的应考心态吗?所以最后三天,你大可抛掉那些原本就可以不属于你的包袱去任性一把去放肆一下。只要不出格,尘埃落定之后就不是失控反而是平静,毕竟不会再有比“我在做我自己”更让人有掌控感的事情了。

要知道,掌控感的近义词是自信。

# 02 迷信一点也无妨

做自己,你可以做好任何你想做的准备。

在《如何解决考前的紧张和焦虑?》一文中里我用“火箭发射”的例子帮大家解决了考前焦虑的问题,里面提到了全球顶尖的火箭科学家。这群人给人感觉好像是一群崇尚科学极端理性的人,可这些人对发射火箭其实也没有尽在掌握。他们缺乏控制感到了什么程度呢?已经到了迷信的程度。每一次发射火箭,有些人穿着上次发射成功时穿过的“幸运服装”,有的带着护身符,特别是每到重要的发射一定有人在吃花生。为啥呢?1960年代发射月球探测器连续六次都失败了,第七次终于成功,而当时正好有人在吃花生.

这个道理是:越是面对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人们就越迷信。理性来讲,别说是科学家们就连我们都知道这些近乎迷信的行为对火箭发射其实没有什么帮助,但人类从来都不是善于保持理性的物种。我们总会觉得过去成功时出现过的人、事、物多多少少带有一些象征意义,就算他们并没有导致成功也好像和成功有那么一点联系。科学与否并不重要但就是这种不理性和我们自行赋予的象征意义反过来却能给我们带来稳定平和的心理慰藉。

都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现在其实反了过来“对于成功的信物,少一个不如多一个。”因为每多一个都会让我们对成功的期待再多一分。迷信并不真的能让事情变得更好,但却能让你感觉很好。面对高考这种充满不确定性又决定未来的机会,好的自我感觉当然非常重要。

最后三天你可以花时间回想下一年来自己获得成功的考试经历,想想自己三天后最好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参加最后的考试。有喜欢的幸运服装吗?有中意的幸运鞋吗?有顺手的幸运笔吗?有妈妈给的幸运符吗?或者你还记得超常发挥那次吃的什么吗?当天的作息时间呢?考试开始前有没有仪式性的幸运动作?把专属于你的成功窍门做好整理,只要你想尝试就去复制和重复——还是那句话:做了不一定能让你重现超常发挥的辉煌,但一定能让你在走进考场时感觉很好。不用管别人觉得你有多怪异,只要细微的调整能带来踏实和平静那就可以大胆地做。难道别人的看法还能比更好的发挥重要?

再进一步,你还可以把高三一年来自己超常发挥考出的试卷都找出来,仔细看看他们。不为复习也不为知识,只是闭眼在脑子里重现回忆当初考试时的场景,就为了让你自己能够身临其境地找到“考试成功”的感觉。就算你清楚地知道自己也有过考试失利的经历,但当你真切地看着一张张成功的试卷还是会情不自禁地觉得“之前可以,下次也可以。”而下次不是别的,就是高考。

相信结果会好结果不一定真的会好,但相信会好比什么都不信好,更比相信结果会坏好很多。

# 03 带着它走下去

做自己,你得做个有勇气的人。

不知道危险所以不害怕那不叫勇气,那是“无知无畏”,那是莽撞。真正的勇气是你明明知道危险却选择直面他,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知道了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已经过去的一年你一定经历了数不清的痛苦就像曾经的我一样。我猜你经历了成绩的巨大波动,现在还心有余悸对吗?我猜你经历了家人朋友的聚散离合,偶尔也会感到孤独对吗?我猜你也曾经徘徊在崩溃抑郁的边缘,很久没有体会过单纯的快乐对吗?

当然了,此刻的你一定还觉得之前定下的目标还没完成超级不甘心;你也会觉得还剩三天自己还有很多漏洞没时间去补,无论如何做不到坦然去考试;你甚至会在最后的时间里对过去一年的自己全面否定,“我怎么可能落魄到这个地步?”然后只是一门心思地盘算着复读.无论你在想什么也不管你在做什么,只要是被时间这条射线穿透的过去就无法改变,对于无法改变的事情除了接受我们别无选择。

就像多年前那句鸡汤说的“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拿一手好牌,而在于打好手里的牌。”考前三天期待上帝重新洗牌当然是徒劳,但认清并接受自己却可以帮你把能做的做到最好。考试本身也是这样,当你想着一定要准备好再去考的时候,你注定永远都准备不好它。每个人都只是把自己该做和能做的尽力做好然后硬着头皮迎接挑战而已。

有人说人生像拍电影,我总觉得这个比喻不对。电影有台词有重拍甚至拍完还有剪辑,我们的人生哪有这些?人生其实更像舞台剧,台下的你永远在尽力准备,但不管你准备好或没好,只要时间到了你就得登台,登台了就得尽力演好,因为舞台剧没有剪辑也没有重来,你的一举一动都被观众看得清清楚楚。

作为观众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那个全情投入的演员上台前可能正因为家人去世而崩溃大哭,我们看到的是上台前的他把脸收拾收拾、抖擞了精神只为给观众们呈现一场他能做到的最好的演出。那演出不仅是给观众看的,也是给演员自己看的,因为他的背后有团队有伙伴还有难以辜负的万众期待,更重要的是他心里还有对自己的追求。

面对高考你也是这样,万般的苦痛、未解的困惑、自我的怀疑都铸成了现在的你,最后三天不是要你脱胎换骨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让你学会去接受“这就是现在的我了,怎么着吧?”更是让你爱上并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时间到了,不快和犹豫都不是逃避的借口,你就是要上台然后表演,演好这前半生最重要的秀。

人和人不一样,这注定每个人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全然不同的困难,这没有公不公平也没有幸不幸运,这只是你必经的路而已。你们已经成年,有些残酷的道理你们应该知道了:很多时候就算你拼尽全力,有些准备也是注定无法周全的,而有些痛苦也是注定无法排解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它然后接受它最后 live with it。(带着它走下去)

想想吧,考前三天没复习完善是不是如此?临考阶段失眠抑郁是不是如此?遗憾和无奈永远伴随也不断铸就着你,而你的生活还要继续,带着它走下去说不定苦难也能盛开不一样的花。要知道如果不是高三抑郁的痛苦经历,我就不会拿起笔写下文字以希望帮助之后的高三学生;如果不是复读的挣扎和家庭的变故,我的好朋友也就是被你们大多数人熟知的树林学长也不会拥有如此敏锐的共情能力足以帮大家解决一个又一个最难以启齿的问题。所以事情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带着它走下去你才会发现你只不过是变成了另一个更成熟的自己而已。

我知道你很累,因为面对高考的你就像那个拖着并不那么锋利的剑不断走向恶龙的青年,你会害怕但不会退缩。路已至此,你必须做自己的英雄,何惧?

# 04 写在最后

我们都想过不让自己后悔的人生,而后悔要么是在有机会变好的时候没有抓紧机会变好要么是在应该展现自己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当下最好的自己。能让自己的变好的一年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展现自己的时候了。不管你现在什么样,只要把当下最好的自己表现出来了就算不得失败。

不要忘了,不管你在台后阴郁无助还是哭哭啼啼,只要时间一到总有一个声音会对你说:“嘿,把脸收拾收拾,该上台了。”

勇敢地去吧,整整一年的青春,该做的都已经做了,除了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你还能做什么呢?放心地去吧,整整一年的陪伴,该做的都已经做了,除了相信你们能够成功,我又还能做什么呢?

还记得吧,相信结果会好结果不一定真的会好,但相信会好,比什么都不信好,更比相信结果会坏好很多。你们要加油而且不要怕,学长永远在这儿,怕个啥?

最后,我知道你们总会幻想三天后进入考场的场景更忍不住幻想五天后离开考场的故事。你们一定会以为五天后一切都好了,可生活的面目原本就是奋斗和忍耐。五天后的生活并非你想象中的结束反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轻松惬意不会是你想要的答案,因为世界比你想象的更大、生活也比你想象的更复杂。好在蕴含在复杂中的精彩一定足以让未来的你着迷,我经历过我明白。

正因如此我才一丝不苟地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的标题——甭管天亮不亮,步履都不会停!对于高考,你们要加油;对于生活,不妨就把这份共同的期许当成高考后我们新的约定吧,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