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如何彻底杜绝无谓失误?

# 01 短期提分靠谱吗?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告诉大家的,临考冲刺阶段任何保证短期快速提分的宣传你们都应该警惕。所以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有一个方法一旦学会就可以立即让你的总分提高20 分。”我猜你会认为他是一个骗子。

的确如此,我们一再强调高考的公平性无论如何都必须得到最坚实的保证,毕竟这场考试的背后是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希望。所谓公平,其实一个侧面就是任何人都无法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真正攻克高考——假如那些所谓的短期逆袭、一月提分、高考秒杀的方法真如他们所说那么管用那么神奇,那高三一年我们干嘛那么努力地学习呢?等到最后30 天一飞冲天不是更自在吗?

高考恢复 40 余年,每次的改革和调整都是专家学者们在举全国之力杜绝上述的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发生,所以我们大可以相信如果高考真的有漏洞那他大概率只会出现在所谓“名师”用于营销的课程包装上而不是真真正正的整体试卷上。毕竟出题的是专家,讲课的不过是老师甚至干脆直接就是商人,两人的水平和地位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综合来看,任何被保证的短期大量提分从逻辑上讲都一定是不靠谱的。不过这句话本身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只有从知识掌握的角度看上面的结论才成立。我们知道高考真正考察的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所以学好知识显然是获得高分的必要条件,但最终决定分数的因素却又远远不止知识掌握这一个。既然学了东西还必须考出来才能得到满意的分数,那么考试技巧、考试习惯等等不关乎知识但决定发挥的因素显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的结果。

知识的学习是积少成多水到渠成的漫长过程,没有任何奇技淫巧可以让你“一步登天”。但习惯和技巧却可以在瞬间刷新并在短期内通过训练熟练掌握,做到这一点哪怕在知识掌握没有任何区别的情况下你也有可能获得一个更高的分数。

如果说把知识学得更多更好能让你有机会得到过去得不到的分数,是提升;那把考试技巧和习惯优化得更成熟更完善则能让你把过去能得但不能稳得的分数拿得更踏实,是稳定。甚至可以这样说,学习知识是让你有机会考得更好而优化考试习惯虽然不能让你考得更好但却单纯地能让你的分数更高。所以“短时间提高 20 分”这样的话如果针对知识掌握说那一定是骗子但如果针对习惯和技巧说,其中也许真的有你值得借鉴的东西。

这篇文章属于后者所以我们不谈知识而谈习惯,让我们一起着力解决一个对提分影响最大且一旦解决至少能够让你的总分提高 20 分的历史难题——“如何彻底规避因为马虎造成的无谓失误?”

# 02 惊人的数据

除自己的情况外,大家也许并不十分清楚地知道一套 750 分的试卷考下来大家普遍会因为无谓失误丢掉多少分。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接触了成千上万的学生,所以你们不知道的我们知道。很明确地告诉大家——无谓失分大致都在 20 分左右。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有足足 20 分你原本应该拿到的分数因为粗心没有拿到;这意味着如果真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那么解决掉粗心马虎的问题你就能够轻松多干掉两万人;这意味着如果短时间内能够彻底解决无谓失误的问题,仅仅几天提高 20 分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理想很美好,但美好发生的前提是你真的能够彻底解决掉因为马虎和粗心造成无谓失误的问题。如果说因为马虎让模拟考总分低 20 分还姑且能够接受。一旦不引起重视,这份“原本能更好最终却没有”的失落终将被高考无限放大以至于让你遗憾终身——说真的,不仅仅是为了分数的提高,更是为了不要留下一生的遗憾,针对粗心马虎导致无谓失误的问题你真的需要拿出行动了。

# 03 症结所在

对大多数高三学生而言,粗心大意是一个哪怕发现很早也总会伴随整个高三的顽疾。明明早就意识到了问题却始终没有好转,无谓失误次次有,没有变多也不曾变少,这实在很难让人不泄气——“无谓失误真的是可以避免的吗?”

我们这里说的无谓失误指的是那些试卷发下来你一看就气得想给自己好几个耳巴子甚至想把自己脑袋扭下来的那种最傻的错误,包括但不限于:没约分、没化简、题没读完、题目理解错误、四则运算错误、数字誊抄错误等等。别看这些错误低级又愚蠢,他们的可怕之处在于:整整一年的时间过去后,问题没能解决并非因为你没去尝试而是你尝试了很多次结果却总没改观。

为什么你总是解决不了粗心和马虎带来的无谓失误呢?我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你如坐针毡——之所以你整整一年都没能解决马虎粗心的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想要解决他。想想吧,既然是粗心,那解决它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难道你以为很复杂吗?完全不是的,解决粗心的办法每个人都心知肚明,毫无疑问就是“细心”嘛,就这么简单。但恰恰就是因为“细心”这个词太过正确也太过简单,以至于让许多人毫无来由地默认“如此显然如此简单的建议根本不可能有作用!”于是尽管每次评讲试卷老师都会不停地强调“这次考试大家无谓失误非常多,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大家以后做题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真正把话听进去的人实则少之又少。

同样的话你们用心良苦的班主任不知道已经当着你们的面说过多少次,次数多到大家已经开始不自觉地默认班主任只不过是在念叨无意义的废话罢了。所以自以为是的你对“要细心”的提醒从来都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当场信誓旦旦“下次一定细心”而下次考试又重蹈覆辙。

再有用的建议只要没被放进心里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作用。正因为“要细心”这三个字从来都没有留在甚至都没进入过你的脑子,“粗心”的问题才如顽疾一般无法根除。你没有必要反驳我,因为我知道你就是这样的,但也不用难过,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如此。回过头看,明明解决方案如此的显而易见,你却一次次地选择忽略直到最后也从来没把他放在心上过,你说你是不是从来没有真正想要解决他?

# 04 怎样才能细心?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用的方法和道理真的显然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换句话说就是“公开的秘密”。“解决粗心就是要细心”算是其中的典型,关键不在于他对不对,他肯定对,关键在于你怎样才能做得到。所以除了认识到细心的重要性,我们还必须得有一套切实好用的方法帮自己做到细心,进而彻底解决粗心马虎造成的无谓失误。

# 4.1 端正态度

首先请你端正态度。不管你觉得“细心”这个词多么的无脑和平凡,都请你收起所有偏见然后从现在开始真正把“细心”这个词放进脑子里,并把它当成此后完成每一张试卷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什么叫考试原则呢?就是考试时你自然而然想要强迫自己达到的要求。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成考试时脑子里不断闪现出来的类似“我一定要做完试卷”“我一定要得高分” 一定做好合理的时间分配”等等清晰且能给你紧迫感的想法。此后你需要把“我一定要细心!”这个要求加入想法闪现的队列。如果考试时你依然只担心试题写没写完而不担心自己是不是又粗心了,那说明“细心”这项原则依然没有纳入你的考试体系当中。请把上面的论述再多读几遍然后记住一句话——“端正态度就是主动把重要的提醒放在心上。”

# 4.2 双重自我员工法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正认真做题,原本丝毫没觉得有任何问题。这时老师突然走到你身边看了看你写下的答案然后仅仅是用手在桌子上敲了敲或者站在你身边咳了一声,你立马便惊觉自己的题目好像有哪里做得不对劲。虽然你一时半会并不清楚地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劲,但经老师那么一个简单的提醒你看着自己写下的答案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对劲,随后经过认真的检查往往还真就检查出了之前完全没有察觉到的问题。

“自己独立发现不了的错误只需别人简单的提醒往往就能够自行发现。”这是相当有意思的经历,并不是别人帮你发现了问题,发现问题的人依然是你自己,这说明我们原本就有发现自己问题的能力。但也许是因为对自己的盲目自信,也可能是因为解题后的路径依赖,一到考场上我们自己发现自己问题的能力就好像被封印起来了一般。而老师的提醒就像是打破封印的咒语,一出手便成功唤醒了你发现问题的能力——唯一的遗憾是考试时不可能有老师到身边提醒你。

这让我不禁去想,既然老师能提醒我们,那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提醒自己呢?如果我把自己当做老师去主动提醒自己会不会有用呢?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自己提醒自己”正是“双重自我员工法”要做的事情,通过考试时适当的自我提醒,帮助我们规避粗心马虎造成的无谓失误。

做起来非常简单:每次考试请想象有两个自己在考试,一个正坐在椅子上努力答题,另一个则漂在空中看着那个正在答题的自己(是不是有点像前面说过的“科学家自我”和“行动自我”?)。你不妨把正在答题的自己看成是在公司打工的员工,把飘在空中的自己当成是监督员工的老板。考试过程中,空中的“老板自我”就像平时巡逻的老师一样适时地在脑中主动提醒做题的“员工自我”——“细心!细心!叫你给我细心!”“检查!检查!这里要检查!”

众所周知员工都怕老板嘛,老板说的话不能不听,那只要老板一提醒,员工就立马稍作停顿,对当前正在做的题目进行一次“短暂的细心检查”。检查什么呢?把过往的试卷稍作整理,留意其中出现过的“脑残失误”,会发现容易出现的“无谓失误”不过也就那么几种情况,比如四则运算算错了、结果没约分、结果没化简、题目没读完、题目没理解清楚、答案誊抄错误等等。所以你的“细心检查”显然应该包括以下几大方面:①题读错没?②题目理解错没?③计算错没?④字写错没?员工自我进行检查时就照着这四个类型一一排查,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即纠正,避免积重难返。

如此检查一次大概需要 15 秒,一道小题进行 1-2 次,一道大题进行 2-3 次,并不会在时间上有过大负担但却能像老师在你身边咳嗽一般增加你发现问题的概率并通过最及时的修正显著减少过失性丢分,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更重要的是,只要你考试时针对题目本身足够专注,“双重自我员工法”几乎不会对你的解题思路造成任何影响,也正因如此我才敢推荐大家使用,毕竟以牺牲整体解题效率为代价只为了换取细节不出错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人会干的事。

看到这里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们认为这是精神分裂对吗?关于这一点大家不必担心,因为这并非你们所理解的精神分裂。所谓精神分裂是指不可控的人格分裂,而这个方法是主动且完全可控地用第二人格审视同一事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并且跟你们想的完全不一样,“双重自我法”对精神状态不仅没有负面影响,恰恰相反,有意识地动用多视角审视事物对思维能力的提升还有巨大帮助。

最后,任何思维层面的方法都需要时间去适应,刚开始使用肯定会不适应,一点点效率的降低也都是正常的。一旦度过了适应期,新的方法便会变得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而最终你要在高考场上使用的一定是经过长期的适应和调整后已经变成行为习惯的“双重自我法”,这要求你在后续很长的时间里,但凡有考试或者仅仅就是完成习题时都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使用这个方法,让自己尽快度过适应期,以期在考场上发挥出他最大的威力。

我很确定这个方法足够有用也足够易用,可大多数人的情况我也心知肚明——总有人告诉你们某个方法的确有用,但最终不仅把方法用了起来还用得足够好的人永远都是极少数。所以超越别人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往往就是选择了正确的人然后相信、知道了有用的方法然后笃定、最后不顾一切地拼命实践,不知不觉中你和别人的差距便在时间的作用下逐渐显现了出来。

愿你失误全无,分数到手,最后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