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如何在考试时避免被外界干扰?

我知道每天被各种高考信息包围轰炸的你们很累也很焦虑,正如每天同样饱受信息轰炸困扰的我一样。为了能够安稳地睡上一觉,每到深夜我总希望让自己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尽可能让自己远离说不清也理不明的喧嚣。所以我会提前半小时把手机调成“勿扰模式”,让自己更早进入“准备休息”的状态,然后手机会帮我屏蔽所有弹窗通知以减少可能影响我的干扰源。

不过同样是隔绝干扰源,“勿扰模式”和“飞行模式”之间很大的区别是前者正常接收消息只是不打扰而后者干脆切断网络,消息压根收不到。所以不同于打开“飞行模式”时担心漏掉消息的心神不宁,“勿扰模式”那种正常运行下的不打扰往往更让我踏实安心。

“手机能一键勿扰,要是人也可以就好了,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考场如战场,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给成绩造成巨大影响。“既然考试结果带来的后果由自己承担,我当然希望有关考试的一切都由自己把控而不是被别人影响。”所以如何让自己在考场上不被外界干扰变成了考试技巧中备受关心的问题。

令人惊喜的是,原本是为了睡个好觉自然发展出来的“提前进入状态 — 减少干扰源 —保持正常运作”的调整流程居然正好能给我们在考试中进入“勿扰状态”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 01 提前进入状态

要想好好睡觉,睡前 30 分钟提前打开“勿扰模式”让心慢慢静下来很重要。因为不同状态间的切换需要时间去适应。要想一上考场就能快速进入状态,我们需要提前完成从“复习状态”到“考试状态”的切换。

什么是良好的考试状态呢?①快速进入学科思维 ②除了考试其他都与我无关

考前的复习以记忆为主,是输入的过程;而考试是解题的过程,以输出为主。要完成从输入到输出的切换,大家可以在临考前 40 分钟找两道对应科目曾经做过且难度不大的题目,花十分钟重新完成,提前找到解题的感觉。之所以找曾经做过且难度不高的题目是因为考前我们并不奢望通过一两个题目再提升知识水平而主要是帮我们快速进入对应的学科思维并找到做题的手感和把题做对的快感。就像 NBA 的球员赛前总会提前到赛场练习投篮,只有找到了和场景匹配的手感上场后才能火力全开。所以考前练习的题目本身并不重要,提前去做很重要,提前做对更重要。

两题做完距离考试开始还剩 30 分钟,你的同学们这时差不多已经开始三五成群结伴前往考场,但你不要着急,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在教室里给自己留出额外的十分钟,盯着刚做的两题或者你习惯在考前翻看的用来记录注意事项和零碎知识点的小笔记本发会儿呆,反复看题干看笔记然后闭上眼睛让思绪自由散开,回想一下马上要考的科目里那些印象深刻的题目和拍案叫绝的解法,就算细节记不清也没关系,让思路和注意力完全融入学科就好;接着再盯着刚刚写出的正确答案出会儿神,闭上眼想想高三复习以来每次考试的功与过、成与败,恍惚中你意识到前面经历过的一切终于让你能轻松地写出眼前的这两道题——“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你并不迷信但却愿意相信既然写对了答案那总得意味着什么,“原来付出真的会有回报”的信念在你心中埋下了种子,这让你愿意相信刚刚做对题目的信号其实就是这次考试自信的底气。

十分钟很快就会过去,回过神才发现周围的同学已经所剩无几。你也许会感到有些落寞但我希望你仔细看看面前那个因为没人而显得有些陌生的教室—— 絮叨的老师不在了、恼人的同学也不在了、你最好的朋友邀请你一起去考场也都被你拒绝了,多日以来奋斗的身影似乎历历在目但又有些恍惚,忙碌的高三生活好像在你眼前慢了下来。

你想起汪峰的一句歌词“我们永远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自己好像正从原来那个熟悉又喧嚣的世界抽离,主动去享受这份稍显凄凉的孤单倒也不失为一种趣味,害怕吗?不会,因为你很清楚自己正要去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曾经围绕身边的一切都没了踪影,你过去拥有的一切仿佛都是虚无,慌张吗?不会,因为考试需要的不过一支笔和一颗坚定的心,你都有了,你不怕。

去考场的路上,你走在人群末尾却没有丝毫慌乱,心中却多了一个声音“除了考试,一切都与我无关。”你只是独自去考试,然后考好它;身旁略过的一切如梦似幻,只有你脆弱而又强大。恭喜!“遗世独立”是你为“考试勿扰”做好的第一个准备。

# 02 减少干扰源

曾经爆火的《断舍离》建议把无用的东西全部丢掉去追求生活的禅意——“用精简代替繁杂,留给身体和精神更多空间,避免精力浪费。”这和备受推崇的“GTD 工作法”异曲同工——“把脑中出现的事情快速记录然后抛之脑后,不占用精力以达到最大效率。”可见,为了避免干扰造成精力分散,减少干扰源至关重要。

考试过程中常见的干扰源有哪些呢?无非三种——人、事还有物。

首先是“物”。人天生渴望“掌控感”,因为掌控感带来稳定与平和而失控感带来怀疑和焦虑。当我们笃定一切尽在掌控、事情如预期发展时,别人就很难影响我们,因为我知道“我是对的,我是没问题的。”可如果自己因为失控而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那别人哪怕无意的举动都可能造成自信的雪崩“为什么我没有别人好?我该怎么办?万一我的路是错的呢?”

所以掌控感不仅提升自信更带来“我有资格不受影响”的魄力。热力学中的熵增定律告诉我们“在没有能量输入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总是从有序状态变成无序状态。”因为掌控感不会凭空而来,为了不被打扰,我们需要主动地创造掌控感。

  • 考试时桌面保持整洁,最好整洁到简陋的地步,非必要的东西不要出现在视野里。

    考试用品不用多,够用的基础上多一些应急备用就好,既然少那当然要精,每一件物品都应该是你精挑细选后最顺手最好用的“宝贝”。其次桌上东西尽可能少,能放抽屉里的绝不放在桌上,能放地上的绝不出现在视野里。东西过多难免产生混乱的感觉,混乱带来的失控感会白白损耗自信和精力所以简洁本身就是力量,一种对抗干扰的强大力量——僧人打坐在道场,你的修行在考室,“少即是多”的深意莫过如此。

  • 物品严格摆放在固定的位置。

规定好考试过程中每件物品摆放的位置,比如:笔盒放在左上角距离桌沿 3cm 的地方、试卷放置在左下角距离桌沿 5cm 的地方、草稿纸靠右重叠,保持目光所及只能看到第一张、甚至连脚下的水杯都必须在离桌腿 10cm 的地方直立放好.你的考位该有你的规则,而且是每次考试都严格执行的不变的规则。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考试的“掌控感”——节约出一点点找东西的时间并不重要,反倒是由于清楚自己不用寻找只需取用而产生的从容和坦然才是关键。你的考位就是你的王国,所有的一切理应任你摆布。另一方面是增加考试的“仪式感”,进入考场“先摆笔盒再调整试卷,放好草稿纸后最后微调椅子的距离”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多次重复便让流程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仪式之后要么是结束要么是开端,正如看见钢铁侠扣上最后一块钢铁面具眼放蓝光你就知道托尼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场硬仗;当你调整好座椅的最后一厘米,你知道自己也已经准备好了。

说完“物”再说“事”。

考试受影响的重要原因是考试时心里总藏着对突发意外的担忧,总担心“如果 xxx 发生,我就考不好了。”结果是考试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关注一切风吹草动,深怕心里担心的那件事真的发生——心里如果藏着事,不是外界影响我们而我们在主动等着被外界影响。

但凡考试永远有发生意外的可能。但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如果意外注定无法杜绝,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前准备好针对各种意外的应急方案,当所有可能的意外都被考虑到并做好准备,没发生皆大欢喜,发生了也不过按部就班从容应对,有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底气才能让我们不必在考试时“草木皆兵”。只有就算出事我也都能摆平的信心才能给带给我们不去关心到底出不出事的资格,这种对考场局势的毫不在乎并非麻木而是自信,唯有如此才算从源头上降低了被影响的可能。

关于怎么做好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临考冲刺篇 -《如何解决考前的紧张和焦虑?”》一文中关于“紧急预案”的行动建议。

最后是“人”。

考试被他人影响的经历大家都不陌生,可能是后座抖腿让你坐立不安,可能是隔壁翻卷子太快让你心急火燎,甚至可能是有人感冒所以咳嗽声不绝于耳.自己窝火地等待半天结果对方不仅毫无悔意甚至变本加厉,对此愈发在意的你注意力再难集中,考试安排被无情打断。

人对人的影响总是显著且巨大,可在别人没有违背纪律的情况下我们其实无权干涉他人行为,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良好的心理建设更好地主动适应“奇葩”的考试环境。

在前面关于心态调整的文章我们已经提到,要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影响,你需要知道“除非别人冲过来对你进行实打实的物理攻击,他人的任何行为事实上都不可能直接影响你。”别人抖腿、翻卷、咳嗽都是别人的事,这些行为的出现其实并不直接导致你的焦虑和烦躁,真正影响你的其实是在察觉他人行为后你对行为的主观解释。

有人抖腿如果你不在意其实也就不在意了,可如果你觉得这会影响你那他就真的会影响你;别人翻卷快只不过是别人自己最习惯的考试节奏,你不在意也就不在意了,可如果你主动拿他的速度和自己比较并得出自己的速度太慢甚至认为自己的考试安排不合理那你自然就陷入了焦虑;别人偶尔咳嗽如果你不在意其实也就不在意了,但如果你非要认为那是别人故意影响你,那你越听那咳嗽声就越觉得刺耳甚至觉得那个人面目可憎— —一切影响都基于自己的主观解释。

再举个简单例子,早上你看见班主任迎面走来于是热情地举手打招呼,可班主任竟然没有理你。如果你认为班主任是对你有意见所以故意不理你,那你很可能会整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可如果你认为班主任就是单纯没看见,那你肯定对此毫不在意,该干嘛继续干嘛。明明面对的就是同一件事情,就因为解释不同便对自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好的解释能帮助我们保持心态平稳不受负面影响,负面解释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要想排除他人的干扰,“好好解释他人行为”无疑是关键。对此社会学家用一个名为“汉隆剃刀”的理论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凡是能够解释为愚蠢的,都不要解释为恶意。”这里说的愚蠢代表各种无知的、偶然的、非故意的原因,而恶意说的是故意使坏。生活中,前者出现的概率要远大于后者。

回到考试中,其实几乎所有可能影响你的行为都可以用非故意的“愚蠢”加以解释。为什么后座一直抖腿呢?他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抖腿而已,哪怕他碰到了你的椅子扰乱了你的节奏也肯定不是故意的;为什么那个感冒的同学明明咳得厉害还不加控制任凭自己影响他人呢?他可能正沉浸在自己的考试中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咳嗽已经影响了你,反正不是他故意放任咳嗽不管进而扰乱其他人的思绪只为自己谋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这样转念一想,一定比认为他人在成心针对你更能让自己平静下来不是吗?人就是这样,当我们觉得别人是因为“无知”“没注意”等非故意原因表现出“笨”时我们往往大度且宽容;但对那些被我们认定为居心叵测的“坏”我们永远愤愤不平。尝试换个角度去审视考场的伙伴,宁愿默默把他们当成暂时的“大笨蛋”得饶人处且饶人,也不要把他们看成“恶人”始终积怨在心。毕竟都是各自生命的过客,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算计和恶意呢?

试试看吧,选一个你最能接受的解释去合理化他人的“笨蛋”行为,就算当不了救世主也的确能让自己的心情稳定许多,况且“笨蛋”这个词如今已经有了些许俏皮的可爱味道,说不定往后再遇到影响你的人你不仅能换位思考表示理解甚至还觉得他“笨笨的居然还有些可爱”呢——“善待他人是为自己铺路”把不满排解干净,人还是那个人事还是那件事,不那么在乎的你已经不会再被其影响了。

最后一种情况是如果你真的遇到了硬核干扰,比如旁边同学不停吧唧嘴或者习惯性地把笔拿起再放下在桌上碰出很大的声音.不规律的噪音搞得你心烦意乱以至于上面的心理建设都完全不起作用,那就得请出我们考试时的得力助手 ——“监考老师”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

很多同学对“监考老师”存在很深的误解,导致作为考生的我们对老师们总是心怀恐惧,严重的甚至连监考老师本身都成了影响考试的干扰来源。这完全没有必要,监考老师虽然一脸严肃但他们来到考场的职责除了维护考场纪律就是为考生服务。只要你自己不作弊那监考老师其实是你考试时最好的帮手,学会向老师提出合理的需求可以保证自己的正常发挥。

① 如果监考老师自己的活动比如来回走动、频繁到你身边查看试卷等等影响了你答题,你可以举手示意然后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一定会多加注意避免给你再带来困扰。

② 如果其他同学的行为给你造成了无法排解的困扰你也应该举手示意并向老师说明情况,让老师帮忙同那名同学沟通,协助你解决困扰。

举手示意没必要顾及面子问题,只要问题确实存在并且沟通温和友好,监考老师都会贴心地帮你解决问题。又因为监考员在考场是近乎权威的存在,当他们主导沟通时问题一般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老师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是你保持专注的最后一道有力防线。虽然一般用不上但其存在本身便足以让人心安,这种感觉让我们在紧张答题的过程中仿佛永远都能隐约听到一句温柔的关切“孩子你放心写,我们保护你不被打扰。”——你想要的“旁人勿扰”不仅有保障还没有后顾之忧。

# 03 保持正常运作

管理学里有总结说“如果公司频繁暴露问题,可能说明员工太闲了。”考试也一样,如果做题一路畅通,思维往往越发专注直到进入物我两忘的“心流”状态,“旁人勿扰”的状态出现得自然而然;可如果答题一路磕磕绊绊,焦急无助中也把自己推进了“易被打扰”的危险境地。

被别人快速翻卷影响便是如此,面对考试我们最害怕的好像并不是“我没准备好”而是“别人居然准备得比我好”,不是“试卷居然这么难”而是“为啥我觉得难他却好像觉得很简单的样子”。既然都说“人人考试都应该有自己的节奏”,要想不被别人带偏,你得有自己的考试节奏。但每个人知识掌握的情况不同所以统一的做题顺序其实没有意义,所谓“合理的考试节奏”仅仅意味着“你得敢于跳过”。

这首先要求我们改变一个认识:试卷出题具有随机性,做题时不能先入为主地预设某个题号下题目的难度,这是说压轴题号可能出现简单题而其他题号下也可能出现难的题目。只不过从整体上看一张试卷的难度往往是稳定的,所以前面遇到了难题那后面往往相对简单,如果你非跟前面的难题较劲导致后面的简单题没时间看,那肯定不是聪明的做法。

所以把握考试节奏要求你有跳出题号的大局观,永远从全局出发思考一个核心问题—— “我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一路简单就一路往下,遇到难题就及时跳过,优先保证该拿的分都又快又稳地拿到手里。进一步,时刻从最容易拿到分的题目着手,保证任何一场考试的中前期都没有卡顿和无谓的停留。既然遇到难题提前发愁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却一定影响心态,那为何不把他移到考试后期用“得一分便赚一分”的心态去探索和尝试呢?既然题就是那些题时间也是那些时间,为什么要因为自己的“执念”把自己置身于全面崩盘的风险之中呢?

恰如我们预想的一样,当你做题流畅、进度可喜时,你根本就不在乎旁边的人“翻页快不快”因为你自己显然已经足够快;唯有在你磕磕绊绊别人却行云流水的时候,玻璃心才会破碎一地。所以对于减少他人的影响,没有什么是比通过调整考试节奏让自己做题由易到难、顺畅无阻更有效的方法。

这就好像把考试看做向水箱里注水,我们按过往的经验在水箱画上了一条注水线,这是我们对自己考试的预期也是注水的最低标准。做题得分就是用水龙头往水箱注水,当别人的水势巨大自己却流速缓慢时,我们会焦虑;当双方势均力敌时,我们并不在意;如果时间尚未结束水位就已经过线,我们其实早就心满意足.调整考试节奏做的就是保证自己从一开始就用最大的水流注水,未过线前至少和旁人势均力敌,别人无法影响你;而过线之后一切尘埃落定,在多得一分就赚一分的心态加成下,别人更加无法影响你— —只此一招,足矣。

最后再教你一个在考试中保持专注的小技巧——但凡考试过程中发现自己不在状态就请立刻停下手里的笔,仔仔细细地盯着自己左手的掌纹发呆倒数 60 秒,盯得越全神贯注越好,干脆想象自己拿了一个放大镜在观察掌纹的每一寸走向和每一处细节,恨不得自己就是列文虎克非要把细胞看个明明白白。60 秒结束闭眼做三次深呼吸,等你再一次睁开眼——“恭喜,神清气爽的你再次回到了战场!”

写完这些字的我抬头看了看时间,已经又是清晨。手机的“勿扰模式”自动解除,重新跳动的消息通知伴着我迎接崭新的一天。我猜刚刚走出考场把“考试勿扰”解除的你应该也已经收获满满,心满意足当中又对最后的高考多了一份期待,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