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如何应对努力没有进步和成绩波动?

人总是习惯活在正反馈中,所以我们努力就希望看到结果变好,我们坚持就希望看到成功的希望,否则单凭信念的坚持一定会在苦哈哈的氛围中变得懈怠甚至让人发笑,这并非我们意志力不够坚定而是人性使然。

可学习和应考偏偏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不仅因为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结果需要长期持续的付出,那怕仅仅就是想在考试中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样都需要等待相当长的时间。外加考试天然具备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努力了甚至努力了很久结果成绩提升不明显或者成绩没有提升甚至成绩反倒下降了都是高三过程中频繁出现的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问题。紧接而来“努力是不是没用?”“我是不是不适合学习?”“我应该没希望了吧?”等等一系列自我怀疑一旦在心里扎下根来,放弃努力、得过且过、破罐破摔终将成为不可避免的定局。

既然稳定的心态是“用最高效率提升高考考好概率”最坚实的保障,这其实也就引出了所有高三学生亟待解决的两个影响心态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地应对长期努力没有进步?”以及“如何正确地应对成绩波动?”这两个问题有多重要呢?考虑到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几乎可以说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甚至某种程度上比找到高三学习的动力还要重要。因为一旦陷入了这些问题,自我否定很快就会把高三的动力和激情消磨殆尽。问题的确是大问题但又似乎是一个历史难题,因为即使很多人已经探讨过但好像从来没人给出过好的解决方案。

# 01 解决或者应对

一个理性的人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能避免就避免,避免不了就解决,解决无力那就好好地应对。由于不确定性是考试不可改变的特性,避免并无可能解决难度太大,但只要做好问题出现时的应对同样能够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应对的关键在于心态调整。

说到心态调整,到底不过三种方法:① 把道理讲明白让人想通 ② 强行灌鸡汤让人感动 ③ 通过行动影响潜意识 ,要应对“努力没有进步”以及“成绩波动”这两个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只需要讲明白两个道理就能规避自暴自弃可能带来的巨大隐患。

# 02 两个道理

首先摆明一个最基本的态度:如果你已经陷入了长期努力成绩却不见起色的困境当中,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以至于自暴自弃,而应该尽可能避免负面情绪、积极分析问题努力行动改变境遇。这句话没错吧?

要想“避免负面情绪”,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把“努力了没有进步”这件事情归因到“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而不是“自己不适合学习”,也就四大核心思维里一再强调的对事不对人。如果你认为成绩没有进步不过是“知识点还没掌握”那么下一步行动自然而然就应该是查漏补缺,而一旦你认为没有进步是因为“自己不适合学习”那么结果就是干脆放弃学习。这道理听起来非常简单,但事实的残忍之处在于面对努力无效这个问题,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是知识点的问题,但时间一长我们不知不觉就开始怀疑起自己,并且一旦开始就再难走出去。要想跳出这个怪圈拯救自己于尚未崩溃之时,我们先从高考的本质特征入手。

# 2.1 最公平的考试

关于高考的公平性,我们在认知心态篇-《怎样找到高三不竭的奋斗动力?》一文中已经有过详细的论述,但由于这一点太过重要,我们在此再进行一些论证上的补充。

正如前面所说,高考是你这辈子所能遇到的所有考试里最为重要的考试,重要到这次考试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未来,比如会在哪里遇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拿多少薪水、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等等。偏远地区的孩子拼了命也想要借此改变命运的出发点基于此;中心城市的父母为了教育资源负担昂贵不堪的学区房也基于此;一个人在宿舍挑灯夜战到泪腺崩溃基于此;校外补课大行其道同时价格飞涨也同样基于此。

因为关乎命运所以重要,也因为关乎到命运,所以高考的公平性无疑是最需要保证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高考不仅是最重要的考试更是最公平的考试。

针对高考不可置疑的公平性,我们可以通过反向论证的方式来说明。凡是关乎命运的东西,大众总是无比敏感——因为关乎患者的命运,所以才会有极端的患者对医务工作者大打出手,然后媒体“炸锅”了;因为关乎投资者的命运,所以当金融市场爆出丑闻时投资者才会集体声讨,然后媒体“炸锅”了。因为关乎每个人的命运,所以关于流行病的消息才会牵动每个人的神经,然后媒体“炸锅”了。不难看出,媒体总是敏感话题的风向标,而民众也早已在互联网的帮助之下成为了公众事务的联合仲裁官,极少有“问题事件”能逃得过大众的眼睛。

如果每年决定千万人命运的高考的“公平性”真的有问题,我们会让他“息事宁人”而不出现在舆论风口吗?不会,不仅你不会,这个社会都不会答应。那当我们回过头审视历史,在除去老生常谈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竞争日趋激烈”等等现实问题之外,恢复高考 40 年以来“高考”从来没有因为“公平性”的问题在大众舆论讨论的风口上出现过,是从未有过。这显然已经说明了问题并且结论异常明确——高考就是罕见的极其公平的考试。

“公平”意味着教育也许不均衡但考场绝不拼爹;意味着运气因素虽然存在但最看重的还是考生的硬实力;意味着针对某道题型的奇技淫巧或许管用,但在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和炉火纯青的熟练度面前都不值一提。更进一步,高考的公平最直观也最真实地体现在它不考别的而是真的在检测你究竟学得怎么样。也就是说一场考试唯一关注的就是试卷上考查的知识点你到底掌握没掌握,就这么简单。

只要我把知识本身掌握得足够好,那高考作为一个“公平至上”的系统就理应把相应的分数给到我。注意我们说的是一旦把知识掌握到位,理应得到相应的分数,不是可能得到也不是希望得到而是理应得到,是高考“应该”把分给我们。你想啊,如果学好了还不给分,那还谈什么“公平”?

理解了这个逻辑,我们从高考公平性出发再来思考一下“成绩不好”的原因结论就清楚了:分数不够高就是因为知识点还没有掌握得足够好。既然考试从来不针对你,针对的仅仅是你掌握的知识点,那没考好自然就应该归因到“知识点还没有掌握”而绝不是“自己不适合学习”,这话没错吧?再往简单了说,所谓“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就注定了和你拥有差不多智商、经历差不多挣扎、付出差不多努力、得到差不多成绩的人永远都大有人在,他们有的最终获得了长足进步、有的放弃努力最终泯然众人,年年如此。作为万千差不多考生中的一个,高考怎么会仅仅针对你打击你以至于让你产生“你不适合学习”的自我怀疑呢?所以“自我怀疑”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考试从来没想过要打击你,是你自己在打击你自己。

总结一下,正因为高考是足够公平的,所以只要你把知识掌握得足够好,你就理应得到相应的分数,分数不高不意味着其他任何事情而仅仅意味着你还有知识点没有掌握,仅此而已。同时考虑到参考人数之多,和你类似的人群之大,高考也从来不针对你个人,打击你并让你消沉放弃的不是考试而是你自己。

# 2.2 你的长期不够长

说清楚了“分数不高成绩不好”的原因,为了更好地解决“长期努力成绩没有进步”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对“长期努力”这个词有更深刻的认识。大多数人从未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但事实又的确如此——之所以长期努力成绩还没有提高,是因为你的长期还不够长。更重要的是,不仅是你以为的长期不够长,很可能你连判断长期是否足够长的标准都是完全错误的。

“想提高成绩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一个大家都认同却少有人认真思考的结论。比如当你追问这个不容易到底是为什么的时候,往往就只有很少人能够回答上来了。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考命题本质上是从庞大的知识点库或者考点库中抽取极少一部分进行考查。这导致的结果是如果想要在卷面上获得成绩的明显提高,你需要查的漏补的缺远比某张试卷上你需要订正的错题多得多。你也许暂时没有听明白,这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命题和考试其实都是大多数学生没意识到的概率选择问题就行了。

接下来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假设(为了说明最核心的道理,以下举例做了非常大的简化,不具备科学参考价值),假设高考数学考纲里涉及的知识点有 1000 个,而一张数学全国卷考查的题目数量为 21 个,为了方便我们再假设题目之间的考点完全不重合(实际上也很少重合),考虑到一道题目可能涉及到多个重要知识点,那么我们姑且把一张试卷上考查的知识点总数记做 50 个,最后同样是为了方便我们再认为这 50 个考点是随机抽取的。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从 1000 个知识点中抽取了 50 个组成一张试卷来考你。

这种情况下如果 150 分的数学试卷你只能得 30 分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高三的很多次考试里你平均下来差不多能得 30 分,也就是只得到了 20%的分数。又因为题目是随机抽的,所以多次平均下来 30 分的意思就是 1000 个知识点你只掌握了大概 20%左右,也就是差不多 200 个,所以剩下的 800 个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你真实的知识漏洞。那假设你想要稳定地考到 90 分,稍微算算不难知道,90 分相对于 150 分而言大约是 6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1000 个知识点中你需要掌握足足 600 个才理应得到 90 分的稳定成绩。600 个相比 200 个,中间相差的整整 400 个知识点就是你想从稳定 30 分提升到稳定 90 分需要去完成查漏补缺的巨大工作量。

在前面的假设下,这显然是正确的思考方式,简单而且明白。但正是因为这个思路太过顺畅和正确可能会让你产生一种“本来就是这样啊!这有什么好讲的呢?”慢着,现在请你严肃地问问自己,你平时真的是这样审视自己的考试成绩并明确自己的漏洞的吗?

不是,大多数人都不是,我们几乎都被试卷欺骗了!

正常情况下我们很少从整体情况入手进行正确合理的思考。更常见的情况是,当你拿到一张 30 分的数学试卷,和理想中的 90 分一比较,发现差了 60 分。不甘心之余我们会开始进行试卷分析,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局限在当前那一张试卷上,于是我们会欣喜地发现要想让 30 分变成 90 分其实只需要多做对 7 个题目就行了。每当这时候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觉得目前 30 分的自己和 90 分的差距好像仅仅就是那 7 个题目或者 7 个知识点而已,更进一步我们还会觉得自己离理想目标好像也不太远或者说只要我把这 7个错题弄懂就大功告成了——正是这种把400 个漏洞一厢情愿削减到7 个的做法导致我们大大低估了提分所需要的时间。

所以请你相信我,无论你怎么解读“7”这个数字,你的想法都不过只是你的幻觉。30分到 90 分从分数上看只不过是七八个错题,可从能力上看却是 400 个漏洞。一旦你分清了分数差异和能力差异背后全然不同的含义,立马就能意识到在认真订正了 7 个错题补齐了 7 个知识点后自己依然还剩下足足 393 个存在漏洞的知识点,自己补上的 7 个和剩下的 393 个相比完全就是微不足道的。

当试卷继续随机抽题考察,你以为 7 个错题搞定后 30 分直接飞升 90 分的理想情况不仅是错的,真实情况还和你以为的正好相反——对于400 个漏洞里只补起来7 个的你来说,成绩原本就不应该有巨大进步。而且如果你的运气比较差,下次考试竟然有更多的题目从你不会的 393 个知识点里面抽出来,那完成改错的你成绩比以往更差其实也是正常的。所以看到试卷错 7 个就觉得只有 7 个漏洞;认为补完 7 个漏洞就万事大吉;觉得这次订正完试卷下次就应该 90 分.这些全都是目光被试卷限制之后产生的彻彻底底的错觉。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了——因为我们审视漏洞的视角不同,导致我们错误估计了获得进步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

真实情况其实是这样的:因为题目是被抽到的,所以试卷上的每一个错题都在数量上对应着比那一个错题多得多的思维误区和知识漏洞,在上面那个例子中,7 个错题对应 400个漏洞,也就是说从数量上讲,1 个错题其实对应着足足 57 个漏洞。所以要想让成绩稳定提高错题所对应的分值,你要做的绝不仅仅是订正那个错题那么简单,而是需要把他背后按比例反映出来的所有知识漏洞全部补上。简言之,你们需要意识到或者干脆牢记在心里的是这样一句话:要提高一道错题的分数,你要做的工作比订正那一道错题多得多得多。

# 03 全新的视角

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可以解释很多困扰高三学生的疑难杂症。

  • ① 为什么稳定地提升成绩这么难呢? 因为每一道错题的分数背后都有比那道题多得多的知识漏洞需要你去查漏补缺。

  • ② 为什么高三经常出现成绩波动呢? 因为考试是抽题考查。针对同样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次抽到的题目适合你,也就是从你已掌握的知识里抽出的题目多从你不会的知识抽出的题目少,那你就超常发挥;如果抽到的题目不适合你,也就是从你已掌握的知识里抽出的题目少但从你不会的知识抽出的题目多那你就发挥失常。但实际上无论是超常发挥还是失常发挥,你本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其实都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多次考试平均下来你总会回到你应得的那个分数。

    所以波动的从来都不是你的能力而仅仅是分数,别让自己的眼光和心态被注定波动的数字影响而是专注在能力上做一个稳定上涨的“潜力股”。此外,另一件让我们欣喜的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还能帮我更好地应对由“长期努力却没有进步”带来的心态问题。所谓“努力没有进步”根本就不是你真的不行,完全是因为你给自己设定的努力期限从太短,该做的事情还没做完所以暂时显得你不太行罢了。

对比同一段时间,比如两个月。在你从试卷本身出发以为只要搞定 7 个漏洞就可以的情况下,2 个月毫无疑问算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搞定的这 7 个和你剩下的 393 个漏洞相比太过微不足道,于是下一次考试你天真地以为自己应该得 90 分可真实结果大概率依然是 30 分左右(严格来讲应该是 31 分,207/1000*150=31)。当你看到 30 分出头的成绩时,感觉毫无疑问就是“为什么努力了那么久却没有进步?”的沮丧。

但如果你能从全局出发,明白自己要搞定的漏洞其实是 400 个的时候,你还会觉得 2个月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吗?我猜你不会,你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觉得既然要补的漏洞有400 个之多,那也许 4 个月才是更合适的时间跨度。假设两个月后你依然只补上了 7 个漏洞,而考试成绩也恰好是你应得的 31 分,这时你会是什么心态呢?你绝对不会因为两个月的努力只换来了 1 分的进步而怨天尤人,因为你知道之所以还没有到 90 分不过是因为还有 393 个漏洞在等着你去攻克。而现在的 31 分恰好就是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合理分数。所以接下来你既不会沮丧也不会抱怨而是心平气和地持续努力,你会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脚踏实地地把那 393 个漏洞一一收入囊中,仅此而已。

看吧,仅仅因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切好像都不一样了。同样是两个月,同样是

30 分到 31 分。前者认为增加的 1 分是“居然只增加了 1 分”,稍不注意甚至还会变成压垮骆驼的稻草,最终带着“努力却没有收获”的困惑一步步走到崩溃的边缘。低落消沉的情绪中,剩下的 393 个漏洞也就随他去了,放弃进步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而另一边,增加的 1 分显然成了“果然增加了 1 分”,是“努力了果然有收获”,是对努力的褒奖和鼓励,于是“越战越勇”大步向前,一步一步搞定剩下全部的 393 个漏洞,90分也不过就在不久的将来。两者的结局注定迥然不同,但仔细想想他们所谓的不一样也不过就是胸怀大局和管中窥豹的区别而已。

好消息是只要你深刻理解了高考的公平性和考试的抽题原则那么你完全可以从此刻开始就放眼大局,从上面两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审视“成绩的波动”和“努力尚未有结果”,原本挤压在心中的困惑和苦闷便在一瞬间升华成了“前路万里我只需继续努力”的丰沛动力。而这正是第二部分的标题想要传递的洞见——之所以你觉得长期努力了还没有进步,仅仅是因为你给自己定义的长期还不够长。耐心点,会好的。

# 04 建议与希望

既然高考是公平的,掌握好就应该有分,那么只要你在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停地查漏补缺,不仅把试卷呈现出的 7 个漏洞补上,还踏踏实实地把剩下的393 个漏洞都一并补上,你的成绩自然会在那段比你想象的长期更长的时间之后稳定上升到理想的水平。这段时间会比 2 个月更长,可能是 4 个月,也可能是半年,但只要你心怀希望然后学会和时间做朋友那一切都是切实可行的事情。

相信当你理解上面的道理之后会发现这并不是单纯叫你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鸡汤而是从底层逻辑入手帮你调节复习心态的合理行动建议,甚至可以是你在解除自我否定的心理障碍后勇往直前的长远希望。并且你知道最棒的是什么吗?因为我们所有的推导都是从高考本身的特点出发的,所以上面的所有结论都是设计高考的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在为你保证的——有国家为你背书,你怕什么呢?所以高三的你们永远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因为不是你真的不行而只是该做的事情还没做完,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春天充满希望地撒下种子,紧接而来的夏日总是最为酷热难耐,但秋收之前纵使百般煎熬也不能停下劳作的双手,因为你知道熬过了痛苦,丰收终将来到。黑帮电影里面经常出现这么一句话“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稍稍改一改是不是就能成为我们全新的座右铭了呢?——“进步未到,时候未到。”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完全改变你对那两个有关成绩的心态难题的看法,让你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能更正确地思考还能更正确地行动,这样我就可以和你们一起满怀信心地期待酷暑之后丰收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