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怎样找到高三不竭的奋斗动力?

“网抑云”近来成为了网络流行热词,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带上耳机播放一些伤感的音乐并沉浸在伤感的氛围中任由思绪散开。是感伤也好是思考也好,总之我们念着过去活在当下又想着未来。其实不管是你们还是我也不管有没有“网抑云”,就着丰富的情绪陷入沉思在生活中都并非罕见。其中被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几乎总是“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可对于这么大的问题一般而言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对于人生每个人显然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对于意义每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

但在各种声音中我最喜欢的答案是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是你活出来的。”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这个句子就是典型的乍一听非常深刻但如果不去琢磨也就过去了,可越仔细琢磨就越觉得有味道的金句格言。但对于大多数尚未成年的高三学生而言,无论是人生还是生活距离“活明白”都还有不短的距离。可人对意义的追求总是持续不断的,所以在尚未活出意义之前我们得学会给人生赋予意义。

# 01 盗梦空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诺兰导演执导的《盗梦空间》,这部影片有一个很深的立意是说“要想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最好的办法不是胁迫而是在他的脑中植入一个想法,待想法发展成熟便会驱使那个人做出你希望的行为。”更进一步“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刻意的防备训练,那么在他的脑中植入一个想法其实并不困难。”

生活中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洗脑”就是对“盗梦”理念的实践应用。所谓“洗脑”,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在隔绝其他信息源的情况下通过对单一信息的重复让你相信某个东西是对的,接着继续将理念深化到你愿意为之努力甚至付出巨大代价的地步。将这套逻辑运用地炉火纯青的正是生活中让人嗤之以鼻却依然戕害无数人的“传销”。

其实不管是诺兰的电影还是生活中的传销,他们的存在都证明当我们的脑中一片空白时别人很容易给我们植入一个观念并让我们笃信它就是对。这当然是让人细思极恐的事情但不用急着害怕,转念想一想,既然别人都能轻松给我们植入一个观念那我们自己当然也可以给自己植入。这意味着在我们还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之前,我们的人生意义应该是自己给自己赋予的。

当我们为自己确定了人生的意义并为其付出努力时,我们就不是活出了人生的意义而是为人生意义而活,这种状态无疑会让你的行动少一些迷茫多一些笃定。比如现在正打下这几个字的我就是如此,一年之前我告诉自己“人活在世上总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情。”乔布斯说他生来就为了改变世界,我喜欢他欣赏他所以我也“狂热”地希望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奈何自己没有乔布斯一样的天才但我却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由人组成,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世界。”所以我开始尝试写作开始尝试在教育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当我目睹着自己的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我的文字开始变成了不一样的人最终获得了更好的结果时,我便可以毫不怀疑地相信“我正在做的事情的确正在一点一点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当别人问起我才发现自己其实丝毫不觉得苦与累,因为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这个逻辑是:当我们还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时我们应该先主动给生命赋予意义然后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变成实践生命意义的过程。

给生命赋予重大意义看似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只要掌握了对的思路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很好——你需要先确定什么东西对你而言非常重要以至于你愿意付出大半辈子的心血去追求它,然后你可以将那个东西和你的人生你的高考你的高三你的每一天你的每一个小时甚至你写下的每一个题目深深地嵌入起来。当然,对于追求和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没有任何人能够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自我赋予意义”的理解,我想将曾经的我是如何在高三为自己找到奋斗动力的经历分享给大家。关于追求和意义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但我的经历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和逻辑应该可以给你们每个人都带来足够的启发进而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不竭动力。

# 02 我的动力

“知识就是金钱,时间才是力量。”就是这句话给曾经高三的我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奋斗动力。不知道你看完这句话是否觉得有些别扭,因为我们从小接触的名言告诉我们的其实是“时间就是金钱”“知识才是力量”,这两句话一个旨在说明时间的宝贵一个意在表现知识的重要,我们不能说它们不对但多年顺口溜似的教育已经让这两句名言逐渐沦为了大多数人左耳进右耳出的“正确的废话”,我们真正能够从中汲取的动力几乎为零。

所以你其实并没有听错,把“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完全反过来的“知识就是金钱,时间才是力量。”才对高三的生活具有足够的指导意义并且能让我们从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前进动力——重构这个认知,你的高三会走得更加从容,效率会变得更高以至于最终成绩也会更好。

# 2.1 知识就是金钱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正在高三,你必须要知道你即将面临的高考是一场怎样的考试。

不仅仅是现在,接下来的整本书我们都会反复强调,高考是你这辈子所能遇到的所有考试里最为重要的考试,重要到这次考试足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未来,比如在哪里遇见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拿多少薪水、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等等。偏远地区的孩子拼了命也想要借此改变命运的出发点基于此;中心城市的父母为了教育资源负担昂贵不堪的学区房也基于此;一个人在宿舍挑灯夜战到泪腺崩溃基于此;校外补课大行其道同时价格飞涨也同样基于此。

因为关乎命运所以重要,也因为关乎命运,所以高考的公平性无疑是最需要保证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正因为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所以它也必须是最公平的考试。

问题是高考的公平性是怎样保证的呢?除了命制题目和运输题目的保密性极高、考场纪律的要求严格得不可思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命题的严谨和考究。也许你感受并不深刻但任何人都无法否认每个省市内都存在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一些学校占用了最好的教育资源,用着最高级的教辅,做着最好的模拟试卷。而一些最偏远地区的学生却可能连教辅资料都没得选择,一本每个人都有的教材和平日里老师留在黑板上的习题就是他们面对高考时的全部储备——这并非危言耸听,这就是现实。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高考的公平无疑对高考命题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 ①要有区分度 ②要给哪怕是连教辅资料都买不起或者买不到的孩子成功升学和公平竞争的机会。

面对如此苛刻的标准怎样才能做到呢?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 ① 题目必须立足于教材 因为只有教材是全国共有的学习材料。
  • ② 题目应该以常规的方式对重点知识进行考察 绝不能出现只有做了教辅才会,没有教辅就铁定不会的题目。
  • ③ 区分度只能是用常规方式在题目理解的深度和逻辑链长度上体现 创新不能没有边界,就算是难题也应该是偏远地区学生在深入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机会通过纯粹的推理得出答案的题目。

可能很多同学并不知道其实“冰激凌”这三个字是不允许出现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因为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极少数的学生前半生根本没有机会吃到冰激凌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所以如果这样的词出现在了考试试题中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考的不公平。这显然就是高考命题考究的一个典型体现,而这种命题上的考究并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试题的用词上,事实上每个科目的每道题目都无一例外秉承了对“公平”的不懈追求。

现在你终于可以理解为什么所有老师都会告诉你“高考不出偏题怪题,重视基础极其重要”了,因为高考出题人其实没得选。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考是在对源于教材的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又合理的考察。换句话说,高考的目的是在用合理的方式考察我们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并用分数将不同的掌握程度进行分类。也就是说高考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不整人而是立足于能力的考察,也就是说只要你把知识本身掌握得足够好,那高考作为一个“公平至上”的系统就理应把相应的分数给你。注意我们说的是一旦把知识掌握到位,理应得到相应的分数,不是可能得到也不是希望得到而是理应得到,是高考“应该”把分给我们。你想啊,如果学好了还不给分,那还谈什么“公平”?

于是乎,只要你学得好,在高考这个系统里就应该对应着分数提高,应该取得好成绩,应该去好大学,应该有更好的平台,应该找到更好的工作,应该赚到更多的钱,应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应该”这个词的意思那就应该意识到:当你面对的是高考,你所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和考点都是实打实的金钱,这真不是开玩笑的。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校外那些辅导机构,他们做的不就是收你钱然后帮你学知识吗?如果你上过或者了解过这样的补习班就会知道补习知识真心不便宜,甚至可以说非常贵! 不嘛?高三的知识可不仅仅决定高考,它还通过高考决定未来,用钱买未来能不贵吗?

这样一想,要是你自己花心思花时间去弄明白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往小了说,你就是节约了一大笔从补习班那里购买知识的花费;往大了说,你在高三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在以后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加倍还给你,如果用金钱来衡量,那可能是一百倍、一千倍甚至是一万倍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说“在高三拼命学习,是这一辈子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有了这个认知,我们立马就可以通过一个很好玩的想法让自己在高三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众所周知,学习之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反馈,毕竟如果很久都看不到付出带来的成效那放弃真的可以算是情理之中。但现在我们明白了知识其实就是金钱,那在高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可就是实打实地在赚钱啊!

不知道你们对于金钱的看法如何,至少对于那时的我,我发现在我的内心深处,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最终过上好生活的理想最终的落脚点其实还是在赚到更多的钱上。所以这种看似功利的反馈对我其实莫大的刺激。

在我个人的高三经历中,经过了刚入高三近两个月的迷茫和消沉后我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改变,于是在 2017 年 9 月 12 日那天我花了一个下午算了一笔账——只有在高三好好学习我才能进入一个 985 甚至清北这样的高校,在名校的背书下我将更容易进入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完成自己做一名产品经理的梦想,这样我就能致力于打造一款服务大众的全民级软件,而且听说年薪百万。想到这里,我开始往回推。拼搏这一年才有机会到年薪百万,那如果我工作 30 年,就算平均年薪按 50 万计算,一共也是 1500 万。这么多钱平均到高三的每一天就是整整 5 万块,假设弄明白一个知识点花费一个小时,那么每弄懂一个知识点就相当于为自己赚到了 3000 块!

你能想象吗?在所有人都叫苦叫累,晚上出校门吃夜宵叫个面条都要为加不加牛肉精打细算的 18 岁,我却每天都为自己赚到足足五万块,那是多么爽的一件事情!于是每每攻克一道题耳边就似乎响起了“支付宝到账 3000 元”的美妙声音,每每充实认真地过完一天就感觉自己的钱包又变沉了不少。就是这种每道题每小时每一天都有反馈的刺激的感觉,不停地激励我继续前进——“ 我不能懈怠啊,明天还要赚五万块呢。”

于是很神奇的,别人眼里苦不堪言的高三,在我眼里却完全是停不下来的节奏。别人看我又是 4:30 起床又是一天好几张试卷觉得我的高三实在是太苦了,可他们哪里知道在我的眼里我的高三不仅不苦反而刺激得很呢,恨不得每天再多学几个小时多做几道题。毕竟我一天赚五万呢!谁让我停下我跟谁急!于是乎,当我真正意识到知识就是金钱之后,身处高三的我的字典里不仅没有了放弃和懈怠两个词,甚至连坚持和努力也都一并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因为一旦你从生活中发掘出了意义,从学习中得到了反馈,该发生的一切不过只是顺着已有的劲头自然发生罢了。

现在看来,当初我算的这笔账虽然没能让我成为真正的千万富翁但却让过去的我真的相信自己就要成为千万富翁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机会成为千万富翁但至少高三的那一年我过得充实且满足。

你学习的意义当然可以不为了挣钱但我希望你能从我的经历中获得启发尽快把你认为重要的东西和高三的每时每刻深刻地嵌入在一起,在步步为营的过程中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

# 2.2 时间才是力量

“知识就是金钱,时间才是力量。”前半句给了我动力,后半句则给了当年的我不可磨灭的希望。或者换个角度,如果说在高三有什么调节心态的秘诀的话,在我眼中就是下面这句话:未来的我一定会变得足够好,因为我知道时间就是力量。

人们常有的一个问题是“人们总是高估短期的改变,并同时低估长期的作用。”说到底这依然反映的是我们在前面文章中用“灯泡-电线理论”说明的学习的本质。“灯泡-电线模型”是个相当厉害的类比,因为他背后的反映出来的关于学习的脑神经科学原理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勤奋真的是可以弥补笨拙的。

“勤能补拙”当然是个很漂亮的词,但同样顺口溜似的教育方式其实已经让这个原本可以给人带来希望的古训沦落成为大多数人左耳进右耳出的套话。为什么有人选择勤奋,本质上是他相信勤奋可以弥补笨拙,可当“勤能补拙”不再能被人听进心里,他原本能给人带去的希望也就自然消失不见了。其实高三的我们都在背水一战所以我们根本不怕吃苦也不怕付出,我们真正怕的是没有希望,是努力了也赶不上是付出了也于事无补,是“勤能补拙”原本就只是口号而不是能复制的事实。但现在知道了“灯泡-电线模型”理解了学习和考试本质的你已经不一样了,你不会认为“勤能补拙”可能对而是认为“勤能补拙”一定对,这就是你坚持的希望。

现代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所有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养成都是脑神经元建立新突触的过程,当突触连接建成,你想学的东西就相当于长在了自己的脑子里。而突触建立的一个最关键因素就是“重复”。

如果把解题看成一项技能,那想让这个技能长在自己脑子里的方法就是练习和重复。真的,没别的了。“ 很多人之所以从来都没有把一件事情做好过,就是因为他们几乎总是习惯性地低估掌握一个东西所需要的重复次数。”——很多人写了笔记从来不看,以为写一遍自己就记住了甚至完全理解了,相信我,他错了;很多人写一道题,哪怕磕磕绊绊经历无数次思维中断,就算用了整整一个小时只做了一道题,只要他最终把那道题目写出来了他就自我感觉良好地觉得自己已经把那个题目和相关的知识完全掌握了,信我,那也只是幻觉。

如果你也曾有过以下类似的疑问“ 为什么上过的课我总是忘?为什么认真写笔记也没用?为什么做过的题不久以后依然不会做?”答案其实极其简单:你重复得还不够多,你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还远远没有长在你的脑子里。怎么办?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当然会花不少的时间,但只要成功长在脑子里,那就不可逆的或者干脆就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有了这个视角对于高三的学生已经是足够的心理安慰。既然重复可以让我们在大脑中长上需要的知识,这就意味着只要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东西那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进一步,高考作为面向全体学生的考试几乎就不会有真正超出普通学生可理解范围的内容。于是对于高考而言——只要用心你几乎总能理解,只要重复你几乎总能掌握,这难道还不算难得的希望吗?

知道自己能学好这是“勤能补拙”的第一层,第二层是我能比其他人学得更好。按照“灯泡-电线模型”的思路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困扰不少高三同学的“智商碾压”。不可否认,不同的人天资确实不一样,天赋好一点的同学学东西的确更快也相对更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他们比较没有机会。其实对于那些聪明的同学,他们的天赋意味着第一次学东西的时候灯泡更亮、电线也更粗壮;而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学生,普遍意义上的天赋平平也不过就是意味着在第一次学东西的时候没那么厉害,但我们显然是可以通过耐心细致的重复让一开始没那么亮的灯泡慢慢变亮、让一开始没那么粗壮的电线逐渐变粗,直到灯泡和天赋型同学的一样亮甚至更亮,电线和他们一样粗甚至更粗。

这就好比我们学习加法和乘法的过程。在一般人眼里乘法是比加法更高级的运算,因为乘法运算表示的是多个加法运算相加,可聪明的人类竟然通过一系列手段让乘法变成了比加法更简单的运算。比如当你要计算 9+6 的时候,无论我们已经对加法多么熟悉,如果你仔细审视自己得出 15 这个答案的过程就会发现我们的大脑深处多多少少依然进行了类似一年级时“9 个苹果和 6 个苹果放一起,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苹果”的模拟过程,或者进行了把 6 拆成 1+5,1 给 9 凑成 10,10 再加 5 最后等于 15 这样的逻辑步骤。整个过程快不快呢?很快,但还不够快。

现在我们来尝试计算一下 9 x 6,原本这个式子表示的应该是 9 个 6 或者 6 个 9 相加,如果按照加法的逻辑进行叠加运算显然会耗费比 9 + 6 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只有笨蛋才会用叠加法做乘法。”一个正常人要计算 9 x 6 当然是通过背诵早已烂熟于心的九九乘法表直接得出 54 的答案。

稍作对比我们会发现,通过乘法口诀表计算 9 x 6 不仅比计算 9 个 6 相加更快甚至比计算 9+6 都还要快,人类正是通过口诀和背诵的方式成功把乘法变成了比加法做起来更容易的运算。加法对应的是大脑的直接运算,脑力更强的人往往能更快完成。而乘法则是通过重复和背诵的方式完成了对多次加法运算另辟蹊径的突围。就像现在的你不管和哪位高智商同学比较都能用差不多的时间背出乘法口诀表做出乘法计算一样,通过合适的方法以及耐心的重复我们总是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得和仅靠天赋的同学一样好甚至更好。

你们也许不知道但我却亲眼见过——一些智商超高的同学他们从来不背公式,所有公式在考场上临时推导依然可以做得又快又好;一些绝顶聪明的同学他们从来不记忆题型和解法,所有题目在考场上临场分析临场解决依然能获得足够理想的成绩.如果你做不到临场推导公式那你显然就应该在平时把各种基础公式进阶公式多记忆多总结,考场上我推不出难道我还记不住吗?如果你做不到临场分析临场解决那你显然就应该在平时就把各类题目对应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提前梳理好记忆到位,考场上我无法平地起高楼难道还不能在过往的经验上添砖加瓦吗?

所有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所有的差距你都有机会去追赶。正如加法的运算速度差距可以用乘法口诀克服一样,理解和推理上的能力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平时在梳理、总结、背诵、重复上下的苦功夫来弥补。没有人敢告诉你做好了一定能怎么样,但对于那些曾让你侧目的聪明头脑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你永远都有机会。”毕竟高考状元向来也不全是全省智商最高的人啊。这其实就是我们踏踏实实学习的普通人的希望啊。只要你不心急,扎扎实实地用好每天的学习时间,有方法有习惯,有套路有章法,怎么会有问题呢?

# 03 祝愿

上面关于金钱和力量的思考就是我在高三时琢磨出来的重要道理,他们也成为了我一整年奋斗路上从未消失过的动力和希望。高三是一个人的修行,你不必借鉴我的想法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希望你也能在希望的引领和动力的加持之下一路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