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如何在高三保持心态稳定?
在四大核心思维的文章里我们把高三看做是“用最高的效率提升考好概率的过程”,而保证最高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长期稳定且平和的心态。相信在深入理解了四大核心思维之后大家已经对高三过程中大多数可能给你造成心态波动的因素和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从看待问题的视角、格局等最为本质的方面为获得一个良好的心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篇文章我们会立足在四大核心思维的基础上,对高三过程中一些更具体更细致的场景进行分析并给出合理的心态建议,以此作为四大核心思维高格局大尺度之下的补充和完善。同时也希望大家在明确“怎么想”后还能确切地知道“怎么做”,最终让“心如止水”不再是一句空话。
# 01 分清边界
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在他们阐述阿德勒哲学思想的《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叫“课题分离”。通过这个词,他们意在传递一个观点“要想获得自由你需要分清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属于别人的事情发生仅仅就是发生,你能做的只有接受;只有属于自己的事情才真正需要你关注和在意,因为他们是你可以改变的。分清这两者能够避免我们进入“替别人操碎了心肝”和“妄图改变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误区,这是自由的前提。
“课题分离”不仅仅可以体现在对自由的追求上,它对高三保持心态稳定同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要想在高三的过程中保持心态的长期稳定你需要分清边界。也就是区分什么在自己的边界内什么在自己的边界外。所谓边界内,在高考的大前提下其实就是“系统思维”中应试系统中的所有组成部分。或者换句话说,存在于自己边界内的事情就是那些能够被你控制或者被你直接影响的事情。而所谓边界外,要么是事情完全不受你的控制要么是你不能对其直接产生影响。
之所以要分清自我的边界,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边界外的事情原本就不能被你左右,所以你为他们产生的任何心理波动都是毫无意义的精力浪费。提前划定界线并分清事情的归属无疑能帮我们用更好的态度和方式去面对生活。更进一步,当我们考虑边界外的事物时,无论是不受我们控制的还是不能被我们影响的其实都意味着他们对我们而言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性。人天生害怕不确定性,这导致许多人的崩溃都来自于妄想去控制那些原本就不可能受他控制的东西时遭遇的失败。如果提前意识到这一点并放弃不切实际的奢望那你直接就没有了失望和崩溃的可能性,这显然也是对稳定心态的巨大利好。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祷告词是这样说的——“希望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希望上帝赐予我勇气,去改变那我能改变的事情;希望上帝赐予我智慧,去分辨上面两者的不同。”对于边界之外无法改变的事情,直面现实然后接受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对于边界之内能够改变的事情,需要我们拿出敢为人先的勇气去让他变好一点再变好一点。
对于高三的你们,说起能够被改变同时也最值得被改变的无疑就是考试的成绩。很多人并不知道,在高三,让成绩变得更好是解决很多问题的终极方法——只要你的成绩在以理想的速度变好,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可能会缓和、同学给的针对可能会和解、甚至是出现裂痕的恋爱关系都可能会因为你能带着他(她)成长和进步而得以弥合.不管是立誓过的梦想想要实现还是无奈不服想要翻盘,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成绩变得更好的基础之上。
所以作为保证心态稳定的第一步,关于“分清边界”的实践我希望大家此后在做事情或者遇到任何事情时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属于我的边界内还是边界外?”如果是边界内,那很好,你应该拿出“强人”的姿态立刻调用四大核心思维里的“优化改良思维”敏锐地分析问题的症结然后制定详细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并坚定地开始着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提升自己的希望,就算你不感到开心也不会因此让心态有向下的波动。
如果是边界外,你首先要再次告诉自己“对于无法控制的事情除了接受别无选择。”然后立马把注意力从边界外的事情上收回来,转念开始思考在自己的学习系统内下一个需要去优化的目标是什么。明确了方向就赶紧制定策略并付诸改变的行动。要知道你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习惯、技巧、方法、知识、策略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你可以考虑的方向。比起对着无法改变的局面发愁不如选择可以改变的方向努力,当你真正地投入到优化改良的过程中,忙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被边界之外不可改变的事情扰乱心态呢?
# 02 不要和别人比较
关于心态稳定的第二个建议是——“不要和别人比较”。
爱和人比较是一个影响心态的大坑,因为比过了会飘比不过又会丧,无论哪种结果都与“稳定的心态”背道而驰。退一步说,就算你比过了,往往还会继续找更厉害的人进行比较直到自己比不过为止,所以基于比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都是不靠谱的,或者说“和别人比较”压根就是个陷阱,而这个陷阱常常还被安上了上进的名号,天知道害了多少人。但其实我并不是反对比较,我只是反对你和别人比较。反过来,我其实是支持比较的,因为如果全无比较,人将很难察觉到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反馈,这样的坚持和进步都将很难持续——只不过我说的比较一定是和自己比较。
为什么同样是比较,和别人比是大坑和自己比却是激励和督促呢?我们不妨这样看,在高三的过程中,你也许能够左右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勤奋程度甚至是考场发挥,这意味你的成绩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你自己控制的。但正如我们在第一点“分清边界”中的想法一样,你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掌控别人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勤奋程度甚至是考场发挥,所以别人的考试成绩显然并不受你的控制。那么和别人比较这件事情就相当于拿一个可控的东西和一个不可控的东西做比较,考虑到比较的结果显示的是两者的相对关系,那么可控与不可控相比较的结果也就是不受你控制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这次考试前你觉得自己已足够努力,方法得当状态良好,于是你充满信心地认为自己应该可以在成绩上碾压那个被你选做比较对象的人。可你万万没想到的是你得比较对象居然在考前偷偷加班以至于比你更玩命状态更好。成绩下来你发现你虽然有进步可他却比你还高出了 20 分,请问这时候你应该何以自处呢?原本应该为自己的进步和良好状态高兴现在因为比较受挫,沮丧和难过变成了你的第一反应。
可回头看看,你明明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只是他居然做得比你更极致,而他到底能做得多好这从来都不是你能控制的,不受你控制还影响了你的心情,你说你冤枉不冤枉?所以选择和他人比较实际上就是任由完全不受你控制的结果影响你的心态和行为,这是对自己很不负责的行为。
但如果是和自己比较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你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勤奋程度以及考场发挥等等都是能够受自己控制的,那么和自己比较自然就变成了用可控的的东西和可控的东西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自然也是可控的。用今天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做比较,如果比过了说明你近来的方法和状态都很棒,受到鼓舞的你非但不会沾沾自喜反而会继续格外地努力;就算没比过你也不会一味的垂头丧气,已经掌握“优化改良思维”的你肯定会选择冷静地分析自己近来出现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做得更好。无论哪种结果出现,只要你的心态保持稳定那都是实实在在地为高考添砖加瓦。
正如华尔街流传的一句话:所谓创业就是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 1%。你也许做不到 1%那么多,但不停地追求和自己比较时的进步一定是可以做到的。就像“长期思维”中的那条指数曲线一般,保持进步的你一定会被自己积累下的成长惊叹。
这一切全将源于你对比较对象的合理选择,就看你选的到底是别人还是自己了。
# 03 不被他人影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作为一个学生,有一件很可悲的事情是“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光明正大地努力好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当你向外界宣布你要努力或者你已经开始努力的时候,收获的常常不是支持和鼓励,而是各种冷嘲热讽、奚落打击,最狠的还是那一句“这么努力干嘛?没用的。”
一个上进并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同学收获的为什么不是鼓励却是打击呢?背后的道理是这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退步,当你说你想要努力或者正在努力时,在没有任何上进心也不想有任何行动的人眼里你其实是正在进步或者即将要进步的,这让一直待在原地不动的他感觉自己正在“被退步”,于是心理失衡的他没有办法只好使出了打击、嘲笑、奚落等一系列近乎“下三滥”的手段希望拖住你不要进步。
说白了,之所以你会面临那些令人不快的噪音,不过是因为他们怕了而已。曾经的我经历过这样的悲哀好在我挺了过来,但与此同时我也目睹过许多人就是因为这些噪音停下了脚步,最终再也没有机会去到自己原本有机会去到的高处。
因为他们怕了,却让自己失去机会,这是很残忍的事情。所以当你知道自己要去哪时,就不应该给别人影响你的机会。
要做到这一点固然不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学会彻彻底底地对自己负责”。仔细想想,高考从头到尾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因为无论别人如何影响你,到最后他们都是百分之百不会对你的人生负责的。如果别人给了你鼓励和支持,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美好,那皆大欢喜,你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可如果别人给你的是打击、嘲讽,让你沮丧、放弃进而让你未来的人生变得更差了,请问 10 年后那个曾经影响你的人会对你不满意的人生负任何责任吗?也许到那时那个曾经影响过你的人连曾经对你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已经全然忘却更别说对你的人生负责任了,不会的,一点都不会的。
他亲手把你变差却不用对此负任何责任.这你能答应吗?不可能!没有这样的道理!句话说得很好“责任对应权利”,当你把让你变差的权利交给别人,别人却不用为结果负任何责任,这本就是天大的不公平。所以要想不被别人影响你必须学会彻彻底底地对自己负责任。在高三你的所有选择和行动都应该由自己全面思考谨慎决策,并且你要心甘情愿对自己的所有选择和行为负全责,最后只要是自己的选择那无论结果怎样你都要认账。
在你做好准备独自承担所有后果的那一刻其实你也就把改变自己人生权利紧紧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至于那些连责任都不愿意承担还想对我的人生指手画脚的人,你应该问“请问出了事你负责吗?如果不负责那我凭什么要听你的呢?”
这就好比如果有人给你推荐股票,你在做决策前最应该问的其实是他自己到底有没有买他推荐给你的那只股票,如果他自己都没买那你也别买,如果他买了你才应该认真地考虑他的意见。这背后的道理是,没有利益攸关的人的所有看法和意见都是无足轻重的,当你真正决定为自己的未来担起全责那么从逻辑上讲别人的言行除了用作参考之外便没有资格再影响你。
现在你不妨想一想,之所以过去的你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真正底层的原因往往在于你或多或少都希望把未来可能出现不好结果的责任部分或者全部地推卸给别人。“当初要不是他,我就不会.”“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诸如此类的话全是自我逃避者在推卸责任。唯有把“成功了全算我的,因为我配;失败了也全算我的,因为我认。”的想法装进心里,你才能真正地跳出被别人支配的生活。真的,这是最基础的认知转向,固然痛苦但别无他法。
其次,要想做到不被别人影响你还需要意识到一个关键的论断——别人的任何行为除非是物理的人身攻击,本质上都无法直接影响你,真正直接影响你的其实是你在接收到他们的言行之后对其作出的解读和反应。比如一个同学给你投来了一个不友善的目光,他的目光本身并不能直接影响你,毕竟仅仅一个目光显然不可能对你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
害。真正对你造成影响的其实是你在体察到那个目光背后的不友善之后对其加以的解读,“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呀?”“我是不是又做错了什么呀?”“我是不是就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啊?”.这一系列基于自我怀疑的内心反应才是真正造成你低落沮丧的罪魁祸首。
理解了这个逻辑,一个令我们欣喜的结论是,无论别人做什么说什么其实你永远都是安全的,只要你不对他们的言行做出应,你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于是往后在别人妄图影响你或者你察觉到自己即将被他人影响时,不妨在心里默念三遍“随便你们怎么玩随便你们怎么闹,只要爷不理你们,你们就注定影响不了我。大爷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才不要理你们呢!”
这句“咒语”并不能额外带给你什么但却能够不断地提醒你“原来我一直都是绝对安全的。”知道自己安全其实已经足够,这意味着你真的可以选择不受他们的影响继续做自己想做也该做的事。此外,“咒语”还有一个可爱的副作用,那就是当你从心底里想明白自己其实完全可以不被他们影响后再去看他们过去的你认为狰狞甚至可怕的他人的言行,你突然会觉得他们就好像一群做着无用功却还不自知的小丑在你面前“搔首弄姿”。这个视角下你不仅不会为自己难受甚至可能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怜又可笑。当你以这种“悲天悯人”的视角去看待发生的一切,被别人的影响的风险早已被你降到了最低。
# 04 缩小需求半径
除了被别人影响,高三过程中还有一种容易影响情绪和心态的情况是:想要但得不到。青春年少的你们想要很多东西,比如好的成绩、好的身材、好的人际关系、好的恋人等等,可正值高三冲刺阶段的你们,时间和精力都被学习和考试大量占据,这导致你们根本没有可能得到所有你们想要的。
要想避免“想得却不可得”带来的失望无非两种方式,一种是短期内迅速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东西,这在需要长期付出的高三显然并不现实。于是我们只剩下第二种方式,那就是自动减少自己的需求,把有限的精力仅仅用于满足最重要的需求上——也就是我们说的缩小需求半径。
如果要减少需求,我们想问“如果把需求减少到极致会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对于高三的你们来说,缩小到极致的需求无非就剩下两个 1.活下来 2.考得好。活下来需要什么呢?只要能吃饱饭睡好觉,活下来根本不是问题,而考得好这件事情虽然不到高考出成绩我们都不知道结果,但只要你手上有笔和纸你便拥有了朝那个目标努力的条件。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真真正正被我们需要的核心不过就只是吃饱饭、睡好觉、一支笔、几张纸而已,我相信仅仅是这些东西正在看文章的你肯定都已经全部拥有了。
那请问对一个把高考看的足够重要甚至眼中“只有高考”的人来说,既然让你有机会做好最重要的事情的所有需求都已经满足,有了这份底气之后又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深受影响呢?往后每当出现心态波动时不妨都提醒自己一句“整个高三里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具备,我怕什么呢?”既然不怕,你慌什么呢?
# 05 悲伤疗法
如果上面的所有建议都依然无法让你免于心态的波动,我们还有一个超级大杀器——悲伤疗法。这个思想来自著名的“斯多葛学派”,这个学派提倡“人永远对自己的生活做最坏的打算。”因为当你预设并接受自己的生活原本就应该按那个最坏的剧本发展并对所有最坏的情况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那么此后任何好事的发生或者仅仅是预想的坏事没有发生都会是出乎意料的幸福。
对于高三的你们而言,你可以从学习出发给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预想最坏的情况并反复告诉自己这就我的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比如你可以大胆地假设,只要你开始试着努力同学一定会嘲笑你、只要你一开始上进老师一定会疯狂打击你、比如你努力了很久就是完全没有进步、比如你一回到家父母一定吵架、甚至你可以直接想象高考发挥超级失常.然后按照这些栩栩如生的预想去做好一切应有的思想准备。
基于预想的悲剧并不会让你抑郁,但却足以让你变得坚韧。因为从你做好准备的那一刻开始,你的世界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源于外界的负面影响都不过是预料之中所以他很难再对你造成任何影响,而任何美好和善意都会像照进黑暗的阳关,让你沐浴在幸福之中。如此,如果你在平日里对别人带给你的影响足够敏感那就把别人对你的影响全部写进自己的“悲伤生活剧本”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悲伤建设”,你将轻松做到过去的你梦寐以求的伤害免疫。
# 06 勇敢迈出那一步
相信在四大核心思维的框架里又加上 5 条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后,你们已经可以解决高三绝大多数的心态问题。但针对那剩下的一小点问题我还想给大家一个建议——勇敢地迈出那一步。
每个人的高三中都一定存在一些只为你自己特有别人从未遇到过甚至就算你告诉别人他们都理解不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虽然无法给你最具体的建议但却可以提醒你“其实对于那些最为个性化的问题,你自己总是或深或浅地知道到底怎么做才能让局面变得更好。”或者说针对“如何才能让自己心态保持稳定?”这个问题你或多或少都是知道答案的。
最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当你对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些眉目,与其期待别人的帮助不如遵从内心,给出答案,然后去做。如果你分明意识到继续恋爱会影响心态那就果断分手 如果你很确定不表白会让你心神不宁那就去表白吧;如果你意识到勾心斗角会让你劳神不已那就干脆把所有的话都挑明了说清楚,最坏也不过就是大吵一架分道扬镳,能怎么样呢?
这些决定也许并不完美,但都已经是你当前能够想到的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去做吧,只要是能让你静下心来为什么不去做呢?一般情况下,当你真正地迈出那一步,其实会发现一切都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但你的心却已经在迈出那一步的瞬间平静下来并为将来需要迎接的挑战做好准备了。
最后,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涉及到了你万万不忍心伤害的人,那在你做出决定后请你一定要真诚地告诉他(她)“高三的我真的需要一段专注投入的时间,如果你尊重我,等我一段时间好吗?”哪怕有被认为敷衍的风险,你也要一定要望着那个重要的人的眼睛,一字一句真心实意地说出上面这些话。只要他们是对你重要的人,我相信他们最终都会理解你的心意。
上面就是我们在四大核心思维的基础上对心态调整的补充和细化,相信两篇内容已经足以覆盖高三的大多数场景。但比起让大家通过文章中介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其实更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如果说解决高三的心态问题真的有什么以不变应万变的诀窍,我想那一定就是“随机应变”。